英國為對華關係苦慮
2014/12/10
11月下旬,中國拒絕英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預定的向香港派遣外議員團的請求。今年是1984年《中英共同宣言》明確記載歸還香港30週年,該委員會原本計劃以此為契機,調查「一國兩制」的狀況和在民主選舉等。
英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主席奧塔韋表明,駐英中國大使館的官員11月末訪問眾議院時,告知他這一情況。奧塔韋説:「英國政府應用最強烈言辭譴責」。
中國外交部12月3日表明,英方對回歸後的香港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不存在所謂「道義責任」的立場。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12月6日英國報紙《星期日電訊報》(電子版)的投稿文章中,在批判英國議會的行為是干涉中國內政的基礎上,警告如果議員團訪問香港的話,只會在「佔中」違法活動上火上澆油。
而英國政府只是表示決絕議員入境香港是個「錯誤」,抑制對華批評。背景應該是中英關係的力學變化。
2011年英國首相卡麥隆和達賴喇嘛會談後,中國取消與英國首腦和部長級的交往,和德國、法國強化了關係。英國有對華外交滯後的焦慮。
希望重新展開對華關係的卡麥隆6月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發表了聯合聲明,展開能源等領域的商務談判,沒有染指西藏等問題。
以倫敦為中心,中國的資金正在流向英國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産。不想讓對華關係再次出現冷卻是英國政府的內心。英國的一些媒體開始稱:「應該知道香港已經不再是殖民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