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打造的新加坡
2015/03/23
將漁村培養成産業基地
![]() |
通過推行優惠稅制、簡化政府審批等,吸引先進的海外企業,進而迅速帶動高端産業聚集。這一方法還用到了電子、精密機械等其他産業領域。新加坡國內的優秀人才有限。相對於培育發展本國企業,充分利用外資的方法更為有效。不過,也有觀點指出,這導致國內企業的發展相對落後。
推行雙語政策
英語是新加坡競爭力的源泉。作為擁有4種公用語的複雜的多民族社會,李光耀決定將英語作為學校教育和商務使用的語言。這使得新加坡易於吸引外國企業前來投資。此外在新加坡發展成吸引優秀外國人才移民的國際城市方面,英語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李光耀還要求各民族人民學習自己的「母語」。推進雙語教育並非易事。超過70%的華裔居民除了學習英語外,還必須學習中國普通話,而不是平時説慣的方言。因此該政策並不受歡迎。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豐富的中文人才成為增強新加坡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貫徹反對貪污和實力主義
在貪污和腐敗現象猖獗的60年代的東南亞,李光耀創立的人民行動黨(PAP)將反對貪污作為黨的基本綱領。李光耀嚴厲取締政府內和官僚的貪污行為,不斷滲透反貪污意識。此外還通過內閣成員和官員高薪的方法來減少貪污。此舉還有吸引在民間成功人才進入政界的目的。
對此,國際社會給予了很高評價。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非政府組織發佈的全球清廉排行榜顯示,去年新加坡位居第7位,在亞洲國家中排名最高。支撐李光耀「清廉」政府的是不看民族、出身和血緣,而以實力論英雄的能力主義。有觀點批評其長子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總理借了李光耀的光。對此,李光耀反駁稱「如果我不是(前)總理,我兒子應該會更早成為總理」。
向國民提供住宅,促進社會穩定
新加坡人的80%以上居住在國營住宅「組屋」內。自上世紀60年代起,建屋發展局(HDB)就開始建設現代化的高層住宅,提供豐厚的補貼,以推動國民搬遷。此舉不僅防止了人口迅速增加導致的城市貧民窟化,而且讓國民具有歸屬感,促進了社會穩定。住宅周圍建有學校、醫療設施、市場、公交車和電車站點,完善了生活基礎。此外,HDB還稱得上是民族融合政策的先鋒。每棟大樓都安排各民族的一定人員,力爭實現各民族的共存。
嚴格管制大眾媒體
李光耀認為,為維持國家的穩定和紀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曾公開表示「與媒體自由相比,更重視實現政府的目的」,尤其對外國媒體批評新加坡內政非常敏感。曾多次提起訴訟,例如狀告外國媒體損害名譽等。現在,新加坡國內的報紙幾乎由政府具有強大影響力的1家壟斷,而電視也只有1家國營電視臺。但是,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反對政府的意見開始大量湧現。
(谷繭子 新加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