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式統治」向歐洲蔓延

2016/09/01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借軍事政變未遂事件之機,開始迅速邁向強權。他致力於清除反對派、打壓媒體,同時開始加強控制經濟界。這種加強獨裁色彩的做法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統治模式似乎如出一轍。

8月9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聖彼得舉行會談(Reuters-Kyodo)

     8月9日,土耳其和俄羅斯舉行首腦會談。在聖彼得堡迎接埃爾多安的普丁顯得焦慮不安。電視畫面顯示,普丁幾乎沒有和埃爾多安進行視線交流,而是時而擺弄衣袖,時而交換雙腿。

     為了彰顯權威,普丁出了名的愛在會談時讓對方等。而土俄會談則相反,普丁被迫等待了10分鐘。「參加會談的埃爾多安想通過讓普丁等待來維持權威」,歐洲的外交相關人士分析稱。為了牽制美歐,兩人正在相互接近,卻成為「同類相斥」的典型例子。

  以「民意」為後盾

     埃爾多安在政變未遂事件後,逮捕和關押了2萬名軍人和法官等,解除或暫停了8萬名公務員的職務,同時下令關閉130家媒體。以調查事件為藉口,清除了居住在美國的政敵居倫的支援者和對政府持批評態度的公務員等。此舉被認為是意圖讓自己的親信進入精英階層。

     埃爾多安的一系列強硬政策與掌握巨大權力、足以被稱為「大帝」的普丁有著許多共同點。自2000年上任以來,普丁一舉掃清了對政治有影響力的寡頭勢力,依靠克格勃出身的同伴們鞏固了權力中樞。此外,土俄以媒體控制和恐怖襲擊等危機為由擴大權力的局面也很類似。

     兩者都有利用民主主義的一面。都是通過投票當選,都倡導復興「大國」(俄羅斯帝國和顎圖曼帝國),都宣傳敵人的存在、煽動愛國情緒以擴大支援。有人將這種做法稱之為「民粹主義獨裁」。

     土耳其政變事件後政府發動的遊行,包含著成功粉碎政變的自豪感、對叛國者的憤怒以及對批評強權的美歐國家的不滿。埃爾多安正在以這種「民意」為後盾,將強權正當化。

     2014年俄羅斯的氛圍也非常相似。普丁將鄰國烏克蘭發生的政變稱為「美國的陰謀」,武力吞併了克里米亞半島。稱之為「蘇聯解體以來的最大勝利」,以煽動國民情緒。隨後還借助新的網路控制等方式加強統治。

        在歐洲,「黑手黨國家」這個説法成為話題。其首創者是匈牙利社會學家、前教育部長巴林特•毛焦爾(Bálint Magyar)。他表示,普丁等人的統治接近於由家庭為單位向領袖宣誓效忠的黑手黨組織。家庭的控制涉及政府、議會、司法治安部門、媒體甚至産業界。

        毛焦爾表示,「家庭的力量來源於財富而非信仰」。普丁沒收了「寡頭勢力」的資産,分配給克格勃出身的人們。不服從普丁的企業無法生存下去。



        土耳其方面,司法部門下令關押數百名被認為與居倫親近的經營者。埃爾多安打算像普丁那樣,要求經濟界人士也對他忠心不二。

  歐美保持沉默

        強權統治還在向東歐擴大。毛焦爾以匈牙利為例,總結了黑手黨國家的概念。匈牙利的歐爾班政權利用反對移民等迎合國民情緒的手段,確保了三分之二的議席。縮小司法許可權、管制媒體的行為屢次遭到歐盟的譴責。毛焦爾表示,巴爾幹半島的黑山共和國及馬其頓共和國也有這一傾向。

        其背景是美歐領導力的下降。土耳其是清剿「伊斯蘭國」(IS)以及防止難民從中東進入歐洲的要塞,歐美被迫依賴土耳其的合作。埃爾多安也有誇耀武力、試探歐美的意圖。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舍夫佐娃指出,「包括普丁在內的全球獨裁者正在觀望歐美會如何對待土耳其」。強權國家得勢後,以民主、自由主義為支柱的冷戰後秩序可能會發生動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莫斯科 古川英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