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才是「十月驚奇」?

2016/11/03


     美國總統選舉將於11月8日投票,此前認為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蕊(69歲)取得勝利的輿論已經改變,這是因為10月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宣佈重新調查此前已宣佈結束的希拉蕊「私郵公用」問題。在輿論調查的支持率上相差10個百分點以上的共和黨候選人川普(70歲)正在猛追,已在局部實現逆轉。

  「為了調查郵件中是否包含機密資訊,我感覺應採取適當的調查手段」,FBI局長科米10月28日給國會發出信件。在短短3個月之前,科米在國會聽證會上,針對希拉蕊3萬封涉及公務的私人郵件作證稱「沒有違法行為」,透露將結束調查。

FBI局長科米(7月華盛頓、AP)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那2個月之後,FBI以涉嫌向未成年人發送色情郵件為由,扣押了前眾議院議員安東尼•韋納(Anthony Weiner)的筆記型電腦。FBI職員清理出65萬封郵件,發現其中大部分屬於安東尼·韋納正在分居的妻子、希拉蕊親信胡默•阿貝丁(Huma Abedin)的帳號。

  據推算,時間是FBI宣佈重啟調查的10月28日的數周前。關於宣佈的時間,FBI有總統選舉之後和之前這2個選項。在科米試圖選擇後者之際,此前供職的司法部建議其避免那樣做。

  科米並未聽從,同時司法部也沒説服科米。因為如果強制要求科米中止調查,科米有可能因不服而辭職,發展為更大的醜聞。這樣一來,有可能對歐巴馬總統支援的希拉蕊構成致命的打擊。司法部避免了這種風險。

  有一則描述科米的趣聞。在科米擔任司法部副部長的2004年小布希政權時代,對於政府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展開調查,科米挺身加以阻止。這也是歐巴馬提名其擔任FBI局長的動機。

       為了讓希拉蕊獲勝,雖然發現了新郵件,但一直隱瞞到總統大選結束後——如果不公開資訊遭到這樣的評價,不僅是共和黨,勢必還會遭到後世史學家的批判。因此科米判斷,較之於隱瞞,公開資訊的做法更明智。

      「忠於職守」,FBI決定重新調查讓科米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但從時機至關重要的政治角度來看情況卻截然不同了。民主黨議員、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哈里·瑞德判斷稱,在投票前宣佈重新調查「違反了禁止利用公權影響選舉的法律」。

       科米的行動由於與美國總統大選的歷史也有關,進一步擴大了影響。在最終投票1個月前的10月份發生的對選舉戰有巨大影響的事件被稱為「十月驚奇」。此前美國上演了無數「驚奇」的劇情。

       1992年的總統大選。一度退出選舉戰的企業家、獨立候選人羅斯•佩羅於10月上旬重新參戰。奪走了時任總統的老布希的部分選票,致其敗北。

      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10月底曝出國際恐怖組織基地組織的首領奧本•拉登參與美國的「9•11」恐怖襲擊,讓選情朝著時任總統的小布希有利的方向發展。

       2012年總統大選時,在投票前的10月下旬颶風桑迪襲擊美國東部。時任總統的歐巴馬因救災應對得力,連續數天被電視臺報道。支持率不相上下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失勢。

       此次的總統大選首先在10月上旬發生了川普11年前歧視女性的言論被曝光的「十月驚奇」,導致支持率遠遠落後於希拉蕊。希拉蕊使用私人郵箱的問題被重新調查,又成為新的「驚奇」,不過留在歷史上的,應該是決定最後勝敗的「驚奇」。

      雖然川普在支持率上接近希拉蕊,不過在決定總統大選成敗的選舉人數預測方面,希拉蕊更佔優勢。究竟誰的「驚奇」能留名歷史呢?結果將在幾天後見分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吉野直也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