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藥方令世界難以走出恐怖主義陰霾

2017/05/26


       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扭曲的末日決戰思想産生共鳴,投身於恐怖活動的年輕人在全球各地層出不窮。問題的背後是中東民眾直面的看不到希望的社會以及中東移民在歐洲飽嘗的孤立感。歐美各國從恐怖襲擊的威脅中加強了內傾的趨勢,這種應對方式可能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

  

在英國曼徹斯特的自殺式恐怖襲擊現場附近悼念犧牲者的人們(5月25日,kyodo)

 

      英國警方此次特意推遲了在曼徹斯特實施自殺式恐怖襲擊的嫌疑人的出身地和姓名等資訊的公佈時間。目的是為了確認「伊斯蘭國」每次在恐怖襲擊發生後肯定會發表的「犯罪聲明」是否屬於事後追認型。

 

      曼徹斯特發生的恐怖襲擊被認為背後有組織存在,不過並沒有發現以「伊斯蘭國」首領巴格達迪(嫌疑人)為最高領導者的組織性指揮體系行動的痕跡。即使「伊斯蘭國」在中東失去大部分統治的土地,甚至頭目被殺害,但已經蔓延至全球的過激思想也無法輕易消失。

 

      「那些傢夥是邪惡的敗犬」(美國總統川普)。

 

      「譴責他們犯下的冷血、非人道的罪行」(俄羅斯總統普丁)。

 

      美俄等主要國家的首腦紛紛譴責了5月22日在英國中部曼徹斯特發生的恐怖襲擊,彰顯了國際社會的團結。

 

      不過,在各國首腦的眼中,作為「恐怖分子」的敵人的形象卻存在微妙的差異。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對於使用化學武器攻擊本國國民的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來説,反體制派的所有人都是恐怖分子。儘管程度不同,但全球存在很多以反恐為藉口限制言論自由和反政府活動的強權領導者。

 

      中東誕生「伊斯蘭國」這個扭曲的恐怖組織的契機,是2011年的民主化運動「阿拉伯之春」帶來的混亂。中東的秩序被打亂,「伊斯蘭國」瞄準權力的空白乘虛而入。不過,卡內基中東中心所長馬哈·葉海亞表示,「不能忘記阿拉伯之春是要求自由的民眾的戰鬥」。

 

    在民主化進展緩慢的很多阿拉伯國家,缺乏為遭到歧視、自尊心遭受傷害、生活困苦的老百姓代言的公共政治組織。這一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在歐洲,中東裔移民很多都面臨偏見、歧視和貧困。在紮下根的國家,成為特權階級的政治家並非他們的代言者,反而是敵人。放棄通過合法呼籲自己的權利和主張來改變社會的年輕人很容易受到極端組織的蠱惑。

 

    歐美曾認為只要將「伊斯蘭國」封鎖在中東即可。敘利亞的停戰由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3國主導,並未描繪將來的國家重建道路。大量敘利亞難民湧向歐洲,歐洲因擔心恐怖分子趁機進入而關閉了大門。

 

    但是,對於像「伊斯蘭國」那樣的21世紀型全球恐怖組織,「封鎖」很有可能行不通。「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遭到意願聯盟軍隊的攻勢,其支援者為了克服劣勢,有可能加強恐怖活動。

 

    七大工業國(G7)需要高舉經濟和社會開放及統一的旗幟,不斷推動中東的改革。對中東出身等異己者關閉大門、限制言論自由、加深分裂,正中恐怖分子的下懷。患上伊斯蘭極端主義這種重病的世界似乎正在因服下錯誤的藥方而導致病情惡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維也納 岐部秀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