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的傲慢與密室政治
2017/06/12
在6月8日的英國大選中,英國首相特蕾莎·梅領導的保守黨議席減至半數以下,壓倒性勝利的預期完全落空。特蕾莎·梅尋求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合作的苦肉計來維持政權。在2016年6月英國決定退出歐盟(EU)之後,特蕾莎·梅作為修復分裂的領導人受到期待。在特蕾莎·梅政府過早凋落的背後,浮現出國民對其「傲慢」和「密室政治」的憤怒。
「她是個騙子!騙子!」,在大選之前的5月下旬,英國的一首歌曲突然爆紅。
這首歌是倫敦一名流行歌手的《騙子騙子 2017年大選之歌》。歌曲列舉了特蕾莎·梅的政治立場和政策,歌詞唱道「不能相信她,No、No、No、No」。這首節奏輕快朗朗上口的歌曲毫不留情地貶損了特蕾莎·梅。並且在英國音樂下載排行榜上,突然躍居第1位。
![]() |
特蕾莎·梅從首相官邸出發去與伊麗莎白女王會晤(6月9日,倫敦,Reuters-Kyodo) |
為什麼不能相信她呢?最明顯的例子是5月18日發佈的保守黨競選綱領政策之一的社會保障政策。該政策提出增加老年人護理的自己負擔部分,但選民表示強烈反對。於是,儘管是主要政策,但特蕾莎·梅在短短4日後就在事實上撤回了方針。缺乏一貫性的姿態反而加劇了選民的不信任感,成為保守黨支持率暴跌的原因。
特蕾莎·梅此前多次聲稱不提前舉行大選,但到了4月突然宣佈要進行大選,她在2016年的全民公投中是留歐派,但之後卻變為堅持退出EU單一市場等的強硬退歐派。由於政策左右搖擺,特蕾莎·梅甚至獲得了「U形轉彎女王」的不光彩綽號。
難以否認的是,保守黨原本就抱著「大選將輕鬆獲勝」的傲慢態度。自4月中旬宣佈舉行大選的前後開始,保守黨的支持率比最大在野黨工黨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此外,特蕾莎·梅個人獲得的評價也遠遠高於工黨黨魁傑瑞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科爾賓作為落伍的強硬左派政治家,除了一部分支援階層之外,在國內的評價極低。「如果對手是科爾賓,我們將輕鬆獲勝。當時大家都相信,我們能取得比在野黨勢力高出100多個議席的壓倒性勝利」,一位保守黨員回顧稱。
這種傲慢也體現在競選綱領中。不僅是社會保障政策問題。從廢除部分學校的午餐和恢復英國版舊制初高中,再到修訂狐狸狩獵禁令,保守黨的競選綱領包含了大量新方針。這些似乎都是符合特蕾莎·梅政治信條的政策,但全都缺乏事前充分討論的跡象,支援者們感到越來越困惑。
![]() |
英國工黨黨魁科爾賓從倫敦的工黨總部走出(6月9日,Getty-Kyodo) |
科爾賓則通過腳踏實地的活動來爭取年輕人選票。另一方面,特蕾莎·梅完全拒絕參加英國選舉例行的各黨首電視辯論。選民們沒有忽視這種政治傲慢。「保守黨是不是覺得勝券在握,不管他們説什麼我們都會接受呢?」在選舉活動期間,各地的選民發出了不信任的聲音。
招致挫折的另一個因素是,特蕾莎·梅陷入了依賴親信的「密室政治」。
作為唐寧街10號的兩大實權人物,自特蕾莎·梅上台以來,在政府內部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是首相首席顧問提莫希(NickTimothy)和菲奧娜·希爾(Fiona Hill)。
2人是特蕾莎·梅擔任內務部長時代以來的親信,在特蕾莎·梅擔任首相的同時一起進入了官邸。據悉,特蕾莎·梅原本性格慎重,以不參加與其他閣僚的閒談而著稱,而是喜歡與值得信賴的少數人一起工作,包括退出歐盟在內,在重要決策上,2人對特蕾莎·梅的影響力巨大。
此前曾發生過特蕾莎·梅突然推遲中國企業收購英國核電企業的收購審批時間,以及英國駐歐盟大使突然辭職的事件,其背後被認為都有這兩個人的存在,負責相關事務的內閣成員也多次被排除在外。
競選綱領中存在問題的社會保障政策也是由提莫希主導編制的。其他主要內閣成員在綱領發佈前也幾乎不清楚具體內容。保守黨內有很多後悔的聲音認為,「如果提前在黨內進行充分討論,就不會制定出那種綱領」。
「無法忍受那兩個人不尊重內閣成員的傲慢勁兒」、「有那兩個人參加的會議上,誰都無法發表任何觀點」,2017年春季辭去官邸高級職員職務的凱蒂·佩里奧爾(音譯)於6月10日在英國媒體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透露了提莫希和希爾掌控官邸的內幕。
因大選失敗,保守黨官員等逼迫特蕾莎·梅如果不辭掉提莫希和希爾,就要求更換黨魁。由於未能抗住壓力,提莫希和希爾於6月10日辭職。有聲音擔心失去親信的特蕾莎·梅會進一步加深孤立,但黨內很多觀點認為,「特蕾莎·梅必須改變之前僅通過少數人做決策的政治手法」。
「希望修復英國的分裂」,2016年6月,決定脫歐後就任首相的特蕾莎·梅這樣認真地表示,受到了眾多國民的歡迎。國民單純地期待特蕾莎·梅也許可以使用與卡麥隆等精英出身政治家不同的手段,平息分裂的輿論。
然而,特蕾莎·梅把自己關在了聽不到國民聲音的密室內,只堅持「必須儘快推進脫歐談判」這一點,忽視了在黨內和議會徹底進行討論的過程。此次的選舉結果是對特蕾莎·梅提出的Hard Brexit(硬脫歐)路線的懷疑,同時也是國民對特蕾莎·梅自以為是的政權運營的嚴厲審判。
特蕾莎·梅弱化了政權功能,加深了英國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保守黨6月10日宣佈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的合作達成了大致協議,但追究特蕾莎·梅責任的聲音依然存在,今後的前景非常不透明。英國能否平息混亂,解決脫歐難題,目前還看不到答案。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倫敦 小瀧麻理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