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的成果有哪些

2017/10/10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9日宣佈,將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72歲)。授獎理由是其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獎金為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

 

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euters-kyodo)

 

    塞勒1945年生於美國。與2002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一起,為行為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不同於假設人類總是作出合理判斷的以往的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試圖在經濟學中體現人類的心理影響。

 

    瑞典皇家科學院針對塞勒指出,「在人們作出經濟決定之際的分析中納入了心理學的要素」。同時作為業績列舉了「人們不會完全合理地展開行動、在意識到社會公平性的基礎上作出選擇」等研究,評價稱揭示出人類具有的特徵對市場的結果和個人的決定將産生哪些影響。

 

    作為塞勒的成果,有被稱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理論。例如,人們會慎重使用付出辛苦賺到的金錢,但意外之財將被轉眼間花掉。塞勒的理論揭示了這樣將錢區分開使用的現象。

 

    此外,塞勒還關注了「自我控制的缺乏」。人們因「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差而改變決策。例如,能馬上獲得1萬日元和2年後獲得2萬日元比較,即使2年後更有利,人們也容易選擇馬上獲得1萬日元。顯示出「現在」這個要素明顯影響人們的行為。

 

    此外,通過理論和實證揭示出,如果消費者追求公平性,有時能防止企業的漲價。同時還顯示出在金融領域,與政策相比,資訊對人類的行為具有更大影響。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0月9日的記者會上列舉了這些業績,在此基礎上評價稱「塞勒使經濟變得更加人性化」。

 

   大阪大學教授池田新介評價稱「(塞勒)在將行為經濟學應用於政策決定場合的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理論成為全球行為經濟學者的參考」。此外,京都大學教授依田高典也表示「行為經濟學自2000年後掀起全球性熱潮。塞勒發揮的作用突出」。

 

    塞勒的理論在現實中也得到應用。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坂井豐貴表示,「塞勒是初始設定至關重要這一理論的提唱者。例如,關於企業養老金提出主張稱,通過將初始設定設為‘加入’,在尊重自由意志的同時,能提高參加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瀧麻理子 倫敦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