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平衡外交策略失靈?

2017/11/14


  東盟(ASEAN)相關首腦會議於11月13日在主席國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開幕。在東盟成立50週年之際,正面臨著兩個大國勢力關係的變化。美國傾向於本國優先,中國則在不斷擴大影響力。東盟國家的平衡外交曾為地區團結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這一外交策略的基礎出現崩塌,對地區的團結也將産生影響。

 

各國領導人在開幕式上合影(11月13日,菲律賓馬尼拉)

 

  11月12日,「對美國來説越南是重要的市場」,在河內與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舉行會談的美國總統川普提及了兩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要求在東盟國家中對美貿易順差最高的越南與美國開展一對一的貿易談判。

 

  由於馬來西亞和越南等東盟4國也參加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是前總統歐巴馬重返亞洲戰略的核心內容,川普一上台就宣佈退出TPP。11月10日,川普在越南發表演講時顯示出繼續參與亞洲事務的想法,但是「美國第一」的內向姿態依然沒有改變。

 

  泰國的英文報紙《曼谷郵報》報道,「東盟期待美國能夠成為對抗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中國的核心力量。即使是接近中國的柬埔寨和寮國也不願成為中國的附屬國」。然而,東盟並不確定美國能夠傾聽這種聲音,在南海等問題上出面充當其後盾。

 

  

  「(川普政府)還沒有制定東盟戰略。正在學習中」,11月初訪問華盛頓的東京理科大學教授大庭三枝聽到了這樣的消息。而中國抓住這一時機,力爭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擴大影響力。

 

  在1967年越南戰爭期間由5國成立的東盟是感受到共産主義威脅的國家共同成立的「反共同盟」。美國為了防止共産主義擴大,在經濟和軍事兩個層面支援著東盟。

 

  東盟國家在東西冷戰結束後,將通過貿易自由化帶動經濟發展作為共同目標,吸引了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投資。平衡外交策略讓瞄準東盟潛力市場的大國互相競爭,從而獲得了實際利益。東盟的經濟規模在過去20年膨脹至近4倍。

 

  雖然東盟創始人提出了「反共」,但同時也在努力成為不受大國關係影響的獨立地區同盟。而擺在東盟面前的是中國正在推進軍事基地化的南海問題。柬埔寨等國家提出了顧及中國的主張后,實行「全體一致原則」的東盟立刻就陷入了功能不全的狀況。

 

  即使東盟團結一致也不敵中國壓倒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在最糟糕的節點下,川普上台,亞太再平衡戰略雲消霧散。雖然川普政府也多次在南海實施了「航行自由」作戰,但是中國依然在一步步推進對南海的實際控制。讓中美相互牽制、從而保持獨立的平衡外交也無法奏效。

 

  11月12日晚間,在東盟首腦會議之前,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就南海問題表示「不提為好」,顯示出對華和解姿態。中國借助資金實力拉攏各國。在東盟成立50週年的節點,其存在意義也受到拷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馬尼拉 小谷洋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