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外長會議」談出什麼成果?

2018/01/18


      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朝鮮核導問題相關國家外長會議於當地時間1月16日(北京時間17日)在匯總主席總結後閉幕。作為封堵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漏洞」的舉措之一,各國就加強實施船舶檢查,以阻止對朝禁運物資的走私等統一了步調。不過中國和俄羅斯沒有參加相關會議,今後會採取怎樣的動作尚不明朗,相關各國想要提高制裁的實效性還存在很大障礙。

        

蒂勒森與加拿大外長弗里蘭在相關國家外長會議後舉行記者會(16日,溫哥華,kyodo)

  

      「必須終結這種蔑視聯合國制裁的非法轉移活動」,在由20國參加的朝鮮問題相關外長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在海上將石油精煉産品等從其他外國船隻轉移到朝鮮船隻的走私活動猖獗的現狀。

  

      為斷絕朝鮮進行核導開發的資金來源,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做出制裁決議,向朝鮮出口的煤油等石油精煉産品已經減少了9成。但朝鮮為了逃避制裁而在海上進行走私已成為公然的事實。例如,2017年底一艘香港籍的船舶曾在公海上向朝鮮船舶提供石油精煉産品一事因南韓方面的調查而被曝光。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面對媒體也難掩擔憂的表示「朝鮮逃避制裁的動作已變得極為巧妙」。

  

      防止朝鮮逃避制裁的手段就是加強船舶檢查。在2017年9月通過的安理會制裁決議中就加入了這樣的機制,即如果有足夠多的合理證據懷疑船舶上載有禁運品,得到同意後可以在公海上進行檢查。而如果不予配合,將把該船舶的資訊通報給聯合國。

     

美國財政部官網公佈的被認為是朝鮮籍船舶從其他船舶轉移疑似石油物資的場面(拍攝於2017年10月)

  

      「請告知國籍?」、「要前往何處?」……發現可疑船時,按照慣例是先從船上等通過無線電向外國國籍的船呼叫。除船籍、船名、目的地外,還要確認裝載的貨物等。有時還會要求船長等停船,登船檢查文件和裝載的貨物。如發現禁運對象物品等,還可以要求船長改變航線和目的地。

  

      據日美相關人士透露,朝鮮在海上接收物資時,不是使用本國的船,而是使用在海上航行時受監控比較松的部分非洲國家或太平洋島國的船舶來進行偽裝。偽裝船舶一旦接近目的地,就會關掉可通過無線電向其他船隻通告位置與速度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有關國際協議規定,船舶在航行中必須開啟該系統開關),然後進行貨物的轉移等。因為開啟自動識別系統的話,很可能會暴露在美軍的跟蹤監視之下。日本海上自衛隊高官也表示,「關閉自動識別系統本身就可以被認為是極其不自然的舉動」。

   

      蒂勒森在會議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解釋説,船舶檢查「幾乎不涉及軍隊的活動。為了讓各國理解履行制裁的適當步驟,正在推進資訊共用」。首先為切實履行這種船舶檢查,準備廣泛共用關於禁運物品轉移手段等相關資訊。

   

      蒂勒森與加拿大外長弗里蘭在相關國家外長會議後的主席國總結中一同宣稱「不承認朝鮮是核保有國」。為了讓朝鮮接受無核化要求,各方還就持續加強施壓一事達成了一致。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溫哥華 竹內悠介、華盛頓 永澤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