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勝選與懷舊情懷

2018/05/24


  領導馬來西亞在野黨聯盟「希望聯盟」的馬哈迪推翻納吉布政權,時隔15年再次出任總理。成為原動力的是,馬來西亞國民對納吉布的強權政治手段和貪污嫌疑的憤怒。但新任總理馬哈迪已經92歲,他過去曾是比納吉布更加強權的領導人。如果探尋民眾希望馬哈迪重新掌權的背景,令人意外的國民感情將浮出水面。

    

納吉布(右)在吉隆坡郊外的反貪污對策委員會接受完質詢後離開(5月22日,KYODO)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從未更換過執政黨。儘管執政黨聯盟的基礎逐漸削弱,但直到最近執政黨仍被認為佔據優勢。而從大選結果來看,選舉投票率超過80%,在野黨聯盟實現了躍進。

        

  倣若回到從前

        

  帶領在野黨贏得歷史性勝利的功臣馬哈迪是馬來西亞前總理,他此前在該國長期執政。馬哈迪過去還曾指導過納吉布,如果僅僅觀察事情經過和馬哈迪的經歷,難免有一種倣若回到從前的感覺。馬哈迪成為推動歷史齒輪的主角在某種意義上顯得有些諷刺。

      

  與81歲的父親一起在吉隆坡傾聽馬哈迪演講的蘇萊曼·莫海頓(音譯、48歲)表示,「他(馬哈迪)曾當了20多年總理。有能力讓這個國家再次變好」。

   

馬哈迪接受採訪(5月12日,吉隆坡郊外,KYODO)

     

  馬哈迪第1次擔任馬來西亞總理的1981~2003年是國民容易實際感受到經濟增長的時代。尤其是1988~1996年,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能達到約9~10%。馬哈迪提出到2020年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鼓舞國民,推進研發馬來西亞國産汽車。 

     

  與之相對,在納吉布政權時代,近年來的經濟增長率最高只有6%左右。既得利益集團的高收入階層和受物價上漲折磨的低收入階層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大。此外,培育自主製造業沒有進展,由於撒錢政策,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也居高不下。納吉布的強權手段和貪污嫌疑進一步加劇了國民對前途的渺茫感。

    

  家住蘭卡威島的馬來華裔歐美林(音譯、46歲)在5月9日進行投計票的大選中放棄此前支援的執政黨聯盟,轉投馬哈迪領導的在野黨聯盟。他解釋稱,「過去如果有100林吉特,一般的東西都能買到。在開徵消費稅之後,生活越來越困難」。

       


             

  馬哈迪此前推進的優待馬來裔的「土地之子(Bhumiputra)」政策曾被批評為歧視華裔。但在被問及這一歷史問題時,歐美林當即回答説,「(就算馬哈迪是)土地之子主義者也無所謂。因為在他當總理時這個國家更幸福和平」。

           

  負面記憶被束之高閣

           

  馬哈迪在之前擔任總理時,利用《內安法令》等將100多名在野黨領導人和執政黨的反馬哈迪派政治家逮捕,還曾查禁論調偏向在野黨的報紙。但懷念古老而美好時代的情懷讓人們暫時忘記了他過去強權的一面。 

      

馬來西亞前副總理安華獲得特赦(5月16日,吉隆坡,KYODO)

       

  此外,此前遭到打壓的馬來西亞前副總理安華等人也最重視「打倒納吉布政權」,攜手馬哈迪共同戰鬥。安華在選戰中避免提及過去的歷史,上演了團結一致的戲碼。結果,納吉布的強權手腕被越發彰顯,在野黨聯盟贏得了支援。

    

  馬來西亞人的這種國民感情與日本人懷念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田中角榮熱潮」具有相通之處。以強勢的領導能力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一面被不斷美化,另一方面,強權和權錢交易等負面因素卻不知不覺間在記憶之中淡化,成為普遍情況。

   

  在此次的馬來西亞大選中,馬哈迪強調推動多民族和多文化共存,以及積極任用女性。在5月21日上台的內閣主要成員中,起用了少數派的華裔和印度裔,看起來馬哈迪改變了之前的一貫主張。

     

  不過,要回應民眾高漲的期待,難以採用和以前「發展型獨裁」相同的手段。廢除消費稅等迎合大眾的政策將伴隨財政惡化的風險。馬來西亞國民沉浸在情懷中的時間不會太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野貴司 新加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