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下令設計制度,接收外國勞動者

2018/06/06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6月5日的經濟財政諮詢會議上表示將擴大接收外國勞動者。以勞動力短缺嚴重的建築、農業和看護等5個行業為對象,2019年4月設置新的居留資格。將向此前原則上不允許的單純體力勞動者敞開大門,到2025年力爭吸引超過50萬人赴日。

   

   

  國際性的外國勞動者爭奪競爭正越發激烈。此次日本政府向事實上的方針轉變前進了一步,但如果參照國際標準,仍然進展遲緩。要想讓日本成為被外國勞動者「選擇的國家」,完善接收機制是當務之急。

  

  安倍在5日的諮詢會議上強調稱,「地方的中小、小規模企業的勞動力短缺正日益嚴重」。其解釋稱,新政策「和移民政策不同」,並呼籲「要加快構建廣泛接收具備一定專業性和技能的來之能戰的外國人才的機制」。命令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和法相上川陽子推進協調有關制度的設計。

   

  日本政府將在6月中旬在內閣會議上敲定《運營基本方針》,方針中將寫明設立新的居留資格。還將提及向2018年秋季的臨時國會提交《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的日程。

     

  日本的勞動力人口約為6600萬人。截至2017年10月底,外國勞動者約為127萬人,佔勞動力整體的約50分之1。預計日本15~64歲的適齡勞動人口到2040年度將比2018年度減少約1500萬人。安倍發言的背景是對將來日本勞動力短缺的危機感。

       

印度尼西亞技能實習生正在收穫圓白菜(5月,茨城縣)

    


  

  要獲得新資格,具有2個途徑。其一是完成最長5年的技能實習制度。技能實習生在完成研修期間之後,此前必須返回本國。今後可以發揮通過技能實習獲得的經驗,直接在日本國內工作。

    

  另一個是通過即將新引進的考試。原則上要求日語能力達到能進行一定程度日常會話的「N4」(日本語能力測試N4)水準,在建築和農業等領域日語更差的人也將被允許來日工作。還將確認外國人勞動者在技能方面的能力。  

                   

  日本在增加接收外國勞動者之際,原西德的案例成為教訓。1960年代,西德面臨勞動力短缺,從土耳其大量接收勞動者,作為單純體力勞動者承擔各項工作。很多土耳其人幾乎不會講德語,在德國陷入孤立。由於西德對這些人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惡劣的工作環境置之不理,接收的土耳其人成為西德社會分裂的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首先應該加強的是日語教育。政府和企業必須合作,提供學習機會。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需要禁止外國人和日本人的不當工資差距,徹底讓外國勞動者加入社會保險。

     

  如果存在以低廉工資任意驅使外國勞動者這一思維,將使日本成為不被外國勞動選擇的國家。結果有可能損害日本的國際競爭力。日本一家建築商的高管指出,「如何保證日語和技術水準?包括制度層面在內,仍存在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