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阪世博會:醫療的未來

2018/11/26


  大阪當選2025年世界博覽會主辦城市。大阪曾在1970年舉辦過世博會,這將是大阪第2次舉辦,也是日本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後的又一盛會。大阪世博會計劃以健康和醫療為中心做出技術貢獻,提出老齡化這一人類共通課題的解決方法。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與主題公園的競爭,近年來世博會的觀眾人數大幅減少。作為世博會的舉辦理念,解決課題和娛樂性的兼顧成為大會成功的關鍵所在。

 

  

  日本的大阪最終擊敗了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堡和亞塞拜然的巴庫。最早將於年內成立由日本政府、經濟界和當地自治體組成的新機構,正式推進籌備工作。期待産生約2萬億日元的經濟帶動效果。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強調,「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到訪大阪、關西,舉辦一場給世界帶來夢想和驚奇的世博會」。日本最大的經濟團體「經團連」的會長中西宏明表示,「我堅信(世博會)將為日本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做出巨大貢獻」。

  


 

  活用AI和AR技術

 

  2025年大阪世博會的主題是「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將充分利用人工智慧(AI)和增強現實(AR)等尖端技術。作為世博會的會場,大阪灣人工島「夢洲」將向全球展示任何人都能健康長壽的未來社會的實驗場。其中,生命科學將成為主要領域之一。

 

  關西地區匯集了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神戶醫療産業都市等醫療相關的研究所,還有很多製藥公司的總部。這些資源將被充分利用。例如,通過物聯網(IoT)對世博會觀眾的健康狀態進行檢測。除了可以預防疲勞和中暑外,還能夠推薦適合個人的飲食和運動。大阪商工會議所會頭尾崎裕(大阪燃氣公司會長)表示,「希望2025年向國內外展示成長為‘未來社會實驗場’的大阪」。在全球瞬間聯網的時代,能否提供只有在會場才能獲得的體驗左右著世博會的成敗。

  

  世博會的歷史可追溯到1851年的英國倫敦。産業培育和娛樂性的兼顧使得世博會取得了商業性的成功。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吸引了6421萬名觀眾。岡本太郎設計的標誌性建築「太陽之塔」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觀眾人數減少

 

  世博會在1994年迎來轉捩點。擔心會場建設破壞自然環境的聲音升溫,國際展覽局(BIE)決定將世博會轉型為涉及環境等問題的社會課題解決型。但是,2000年的漢諾威世博會的到場觀眾只有1800萬人,還不到目標人數的一半。觀眾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主題公園等其他與世博會形成競爭的娛樂設施增加,越來越難以吸引觀眾。二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全球化不斷推進,人們能夠輕鬆了解到海外的資訊。

 

大阪世博會相關人士在得知申辦成功後歡呼(11月23日,法國巴黎)

  

  了解世博會的空間設計師平野曉臣分析稱,「隨著網路的普及,國家和企業單方面展示‘未來將是這樣’是難以獲得共鳴的」。由於網路越來越發達,特意將人們聚集起來看展覽的世博會自身的存在意義有所減弱。

 

  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在時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背景下,要想通過2025年大阪世博會將其變成有價值的體驗場所,必須在展示等內容上發揮創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