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震後8年,日本摸索振興災區新路

2019/03/11


  到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至今已滿8年。核電站事故的影響依然明顯存在,但由於投入鉅額政府預算,災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宅重建取得一定成果。不過在沿海地區,定居人口仍在持續減少,「官方主導的復興」迎來極限。要把增長引擎改為民間主導,各受災地區的潛力受到考驗。

  

   

  「整個東北的鋼鐵都在匯聚」,在位於岩手縣內陸的北上市,東芝記憶體的新工廠建設於2018年7月啟動。當地企業面對來來往往的大型卡車感到吃驚。投資額達到1萬億日元,對東芝記憶體來説是最大規模。相關企業也相繼進駐,市內出租物業的租金瞬間上漲了7~10%。

    

  沿岸和內陸出現差距

     

  地震過去8年,因海嘯而遭遇巨大損失的沿海地區和除此以外的內陸地區的貧富差距日益明顯。岩手縣、宮城縣的部分內陸地區由於汽車和半導體産業的大型投資推動,勢頭出現加強。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沿海地區的重建腳步開始放緩。

  

   「對使用補貼感到後悔」,從事冷凍食品製造的Yamatomi公司的社長千葉雅俊如此表示。2015年,該公司斥資15億日元引進了新工廠和加工生産線。投資額的8分之7來自國家的復興相關補貼。不過,該公司目前的銷售額與地震前相比減少一半。企業自身借入的2億日元債務的償還成為沉重負擔。

     

  日本政府向受災企業提供了豐厚的金融支援。除了減免債務之外,還提供佔投資額4分之3或8分之7的補貼等。借助公共資金,很多受災企業恢復經營。另一方面,由於補貼,也使得超過企業自身能力的設備投資成為可能,出現了債務成為經營負擔的案例。

 


           

  宮城縣的水産加工企業曾對申請補貼感到猶豫,但地方政府遊説稱,「只有現在才有預算」。很多企業押注經濟重建,啟動了設備投資。出現誤判的是銷售額並未復甦。

   

水産加工企業等林立的宮城縣石卷市的沿海地區(3月9日)

   

  日本東北經濟産業局的數據顯示,在受災企業中,銷售額恢復至震前水準的僅為46%。恢復損壞的工廠設備需要較長時間,在這期間失去了很多客戶。有的企業表示,「(客戶)沒有在恢復營業之前等我們數年時間」。

   

  岩手、宮城和福島的地區生産總值由於重建特需增加,已恢復至震災前的水準。但公共投資的頂峰已過,2016年度3縣聯袂出現負增長。

  

  在重建腳步放緩的背後,還存在以超預期速度加劇的人口減少。用2015年和震災前的2010年相比,福島縣的減少率為5.7%,岩手縣的減少率為3.8%。大幅超過日本全國平均的0.8%。此外,土地的區劃整理也需要較長時間,很多居民離開了當地。

    

  招聘倍率居高不下

     

  在宮城縣的沿海地區,有效招聘倍率接近2倍,居高不下,即使招聘也招不到人。當地依賴的是來自海外的技能實習生。在從事水産加工的大膳(位於宮城縣鹽釜市)的4分之1員工是外國人。該公司的常務董事後藤昭文表示,「如果招不到實習生,復興將難以順利推進」。

   

  重新啟動重建引擎的關鍵是民間的開發能力。如何讓地區形成新産業和業務模式受到考驗。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隼鳥2號」 探測器2月在小行星上著陸。從事精密加工的TDC公司(位於宮城縣利府町)的社長赤羽優子關注了那個瞬間。這是因為,回收探測器採集的物質的容器使用了該公司的研磨技術。為防止貴重的岩石在容器之中産生摩擦,該公司將容器表面磨得很光滑。這種世界級的技術得到JAXA的關注。

 


      

  到2023年度,能以原子水準分析物質結構的新一代放射光設施將在仙台市建成。作為東北産學合作的尖端研究基地,宮城縣等進行了招商。希望磨練自身技術和創意的當地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不斷增加。

   

  日本政府把2021年定為除福島之外地區的復興節點。東北大學的增田聰教授指出,為邁向新的階段,「應通過大膽的限制放寬和市場開放來推動企業創新」。為了向世界彰顯源自日本東北地區的重建模式,日本政府和自治體應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古山和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