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看日本(下)人寵共生之路

2019/06/28


      在持續的寵物熱潮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下,日本也曾面對與中國類似的問題。以糞尿、噪音等為代表的「寵物公害」、人寵糾紛、對寵物的虐待與遺棄、流浪貓狗的撲殺等等,這些問題有的甚至至今困擾著日本社會。

        

      那麼,日本是如何應對並為實現人寵共生社會而努力的呢?

      

抱著寵物與櫻花合影的日本人(reuters,2019年4月,東京)

  

      不斷完善法律

   

      日本解決寵物問題的最有力措施當然就是制定和不斷完善法律框架。除了《狂犬病預防法》,1973年制定的《動物愛護管理法》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之一。該法以實現人與動物的共生社會為目的制定,包括最近(2019年6月)的一次在內,迄今已經實施了4次修訂,正不斷完善。

       

       該法納入了與動物尤其是寵物飼養相關的各類規定。其中規定飼養者有義務努力實現對寵物等的終生飼養與合理的繁殖,還規定飼養者有必要防止寵物等對他人造成困擾和危害。例如,因主人不牽狗繩而發生的寵物犬咬人、或者大叫而不予制止並對他人造成困擾等,主人都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

        

日本有關《動物愛護管理法》的宣傳海報

   

      虐待動物更將受到重罰。按上述法律,如果無故殺害或者造成寵物受傷的話,可能被處以5年以下徒刑或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以下罰款。雖然不屬於直接虐待,但如果不給寵物餵食和水等,造成寵物衰弱的情況,還有在寵物患病或負傷時不給予適當的保護甚至遺棄的話都可能被處罰款。

  


  

     不僅是對寵物飼養者等,日本的法律還對從事寵物經營等寵物業者的從業規範等做出了法律上的規定。《動物愛護管理法》要求從業者向所在的地方政府部門進行申報登記,在銷售時也需要向購買者提供寵物的病例等十八項書面材料,還有義務進行説明。與此相關的法律——《寵物食品安全法》還對生産貓狗等寵物食品的廠商提出了規定,例如不能製造、進口或銷售危害寵物健康的食品,産品有義務標注廠商名稱和消費期限等。

 

     舉社會之力的教育啟蒙和監督管理

  

       「寵物是家庭的一員,也是地區社會的一員」,這也是日本處理寵物問題的基本理念之一。除了上述列舉的全國性法律外,日本各地政府也制定有各自的條例,實施對不文明行為的監督管理以及通過定期開設「寵物教室」等傳授正確的飼養方法及提高飼養者意識。

    

      事實上,寵物問題之所以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被認為在於寵物主的責任或道德缺失,還有就是對寵物教育和訓練方法的不當。

    

      為了落實相關法律以及處理與寵物相關的各類問題,日本各地方自治體都設有寵物保健所以及「動物愛護中心」。這裡不僅接受和處理有關的投訴諮詢等,還會定期組織宣傳活動和開辦「寵物教室」等。從攜帶貓狗散步時該如何處理排泄的糞便等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到如何根據寵物的不同種類或習性實施習慣的訓練和教育等,專業的訓練士會在講座上仔細傳授。

     

攜愛犬一起上瑜伽課的女性(reuters,東京)

      

      隨著此類宣傳教育的實施,寵物主本身的意識也在提高。據稱,日本近來還掀起了對寵物的教育熱潮。面向愛犬的函授講座尤其受到歡迎。這種講座每月會根據寵物犬的月齡給主人寄送相應的玩具和教材,形式類似於面向嬰幼兒的早教課程,不過價格方面卻有過之而不及。

  


      當然,對於實際産生的問題,日本各地方自治體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對策。比如,東京都就在當地的相關條例中禁止主人在給狗散步時鬆開狗繩。對於不清理貓狗糞便的行為,各地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對策。有的自治體專門設置了巡視員制度,除了在問題多發地增加巡視和清理、在公園的沙堆等覆蓋防護網等之外,還會積極向周圍寵物主發放宣傳單加強提醒。

     

      京都府宇治市等更是想出了被稱為「黃粉筆作戰」的獨特舉措。該市等向當地居民發放粉筆,讓他們用粉筆將留在地上的狗糞圈起來引起人們注意,以此敦促養狗人自覺清理狗糞。據稱,實施後發現效果明顯,不清理狗糞的現象幾乎不再出現。

      

市民用黃色粉筆畫個圈把狗糞圈起來,並寫上時間(5日,名古屋市港區)

   

      寵物相關的公益組織或民間團體也在寵物愛護和提高民眾意識和規範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例如,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動物愛護協會」就面向考慮飼養寵物的民眾提出了飼養前應該思考自身是否具備的「10個條件」,其中包括「是否獲得了全體家人的同意?」、「是否對經濟方面的負擔做出了充分的考慮?」、「有否考慮好當自己無法繼續飼養時的處置方式?」等等,這很好的給僅憑興趣或一時衝動而想養寵物的人們提了個醒。

  

      行業提高職業技能和服務水準

       

      一方面,經營寵物和寵物食品等的相關業界也在做各自的努力。

   

      以寵物店、寵物沙龍等為會員的日本一般社團法人「日本全國寵物協會」為提高現場銷售人員的職業水準專門設置了被稱為「家庭動物管理士」的資格考試制度。該考試以希望從事寵物銷售等相關行業工作的學生等為對象,從低到高設置了3級~1級的考試。通過3級的人員將掌握從事寵物銷售等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2級以上則為管理人員準備。日本全國目前已有近1萬4千人取得3級管理士資格,他們在銷售一線為寵物購買者等提供著説明和建議等服務。

     

      另外,日本寵物食品協會也設有「寵物食品販賣士」的認定制度,培養掌握寵物食品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這些資格認證制度也為日本寵物行業提高專業服務水準,減少與寵物銷售等相關的糾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升溫的寵物保險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還有寵物保險。與面向人類的健康保險類似,可以對貓狗等寵物的一部分治療費用進行補償的「寵物保險」也在日本逐漸普及。針對寵物的保險在日本興起於2000年代以後,但如今日本被認為已成長為僅次於英國和北美的第三大寵物保險市場。

         

      目前日本有10家左右的企業提供寵物類保險,也存在各種項目與類型。一般可以對寵物就醫、住院以及手術時的醫療費用提供70%或者50%的理賠。

     

給寵物犬上保險的日本女性(資料)

 

      保費方面,據稱由於狗的就醫頻率高於貓等,所以狗的保費更貴。以日本最大的寵物保險企業——anicom損害保險的一款提供70%醫療費返還的保險商品來看,適用於7歲的寵物貓的年保險費為4萬2130日元(約合人民幣2666元),而針對吉娃娃等小型犬的價格為5萬6790日元(約合3593元),哈士奇等大型犬則高達8萬8590日元(約合5605元)。

    

      雖然寵物保險的保費並不便宜,但隨著日本人將寵物視為家庭的一員以及重要夥伴的趨勢增強,寵物保險的簽約率截至2017年推算達到8%,一直處於上升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主人努力實現終生飼養提供了一定的安心與保障。

  

      「不養寵物本身也是一種愛」?

  

      包括民眾對寵物愛護意識的提高、寵物産業的規範化和規模的逐漸擴大等在內,日本政府和社會為營造人寵共生環境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決,相反,隨著時代的變化,新的問題也不斷浮現。

  

      以在中國也成為一個巨大難題的流浪貓狗等的收容和撲殺問題為例。據統計,由於寵物飼養熱潮的持續高漲,日本對流浪貓狗等撲殺數量在1974年到達頂峰的122萬隻。不過,隨著社會對寵物愛護意識的提高,日本很多地方自治體提出了努力減少撲殺的「零撲殺」目標。事實上,東京都在2016~2017年度實現了對狗的零撲殺。日本全國在2016年度的撲殺數也驟減至5萬6千隻。

    


  

      然而,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從表面上看撲殺數確實在減少,但自治體的動物保護設施以及動物愛護團體卻因收容的貓狗等的大幅上升而苦不堪言。以2016年開始提倡零撲殺的熊本縣為例,由於減少撲殺,該縣收容的動物數量由原先的20隻左右猛增至10倍以上。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存在放棄飼養的不負責任的寵物主。

    

熊本縣動物愛護中心收容的流浪狗等

 

      日本在2013年修訂的《動物愛護管理法》中將寵物的「終生飼養」列為了飼養者的努力義務,如果能夠真正實現終生飼養的話,撲殺問題將得到根本的解決,但即使是日本,離這一目標也還存在距離。為了杜絕放棄飼養和遺棄等行為的發生,日本有的地方甚至貼出了「不養寵物本身也是一種愛」的宣傳語,希望以此增強寵物飼養者的責任意識。

  

      問題不止於此。最近日本寵物飼養者與寵物醫院間的糾紛也呈現增長態勢。也就是説,寵物的醫患糾紛也在表面化。

  

      背後的原因之一被認為正是主人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而傾注了越來越多的關愛。因此當面對自己的寵物在醫院等接受治療後死亡等情況,有的主人會認為醫院負有責任而選擇訴訟,要求賠償。據日本一位民事法官透露,「在近10年左右,寵物主向法院起訴寵物醫院的情況出現激增」。不過比起人,寵物更難以確定死因,因此寵物主勝訴的情況較少,但似乎也出現過被告方被要求向寵物主賠償數十萬到百萬日元的判決結果。

    

在日本一家寵物醫院接受與人一樣的CT檢查的寵物犬(資料)

   

      還有寵物的老齡化問題。由於日本人也面臨這一問題,因此當寵物主本人步入高齡,自身不具備飼養寵物時該如何應對?或者,當寵物本身走向高齡時又該如何看護?等等,這必將成為步入令和時代的日本社會在摸索人寵和諧共生之路時的一個重要議題。

  

      「機器寵物」可以減少煩惱?

      


       「寵物也並不一定偏要是動物」,最近也有日本人提出了這樣的想法。索尼在20多年前就發售了機器狗AIBO,專門給自己的AIBO取名,並對其「寵愛有加」的人也不在少數。日本一家從事AIBO修理業務的公司社長直言:「如果是機器寵物的話就不用擔心自己老了養不了的問題。這也是一種寵物主的生活方式」。

   

在索尼舉辦的AIBO相關活動上相互交流的AIBO主人(reuters,2018年8月,東京)

  

      的確,如果是機器人的話,也不用擔心給他人帶來傷害和困擾。索尼於去年發售了新款AIBO,銷售情況似乎很不錯。如果同樣能向機器人傾注愛的話,這也不失為實現「人寵共生」的一種理想模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