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鞏固能源聯盟共同對抗美國
2019/12/03
從俄羅斯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首條管道「西伯利亞力量」於12月2日投産通氣。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中國和最大出口國俄羅斯聯手在能源領域構築戰略合作關係。中俄合作還擴大到軍事方面,雙方將共同對抗在經濟和安全問題上存在摩擦的美國。
![]() |
中國東線天然氣管道投産通氣儀式(12月2日,reuters) |
在12月2日的投産通氣儀式上,通過視頻連線致辭的俄羅斯總統普丁強調「(天然氣管道投産通氣)將能源領域的俄中戰略關係在質上提高到了新的水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指出「東線天然氣管道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標誌性項目,也是雙方深度融通、合作共贏的典範。」。
相當於中國年進口量2成
新管線由俄羅斯國營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Gazprom,以下簡稱:俄羅斯天然氣)建設。從東西伯利亞氣田通往中國東北的邊境地區,全長約3200公里,其中從貝加爾湖北方的氣田起約2200公里于2日投産通氣。預計全部投産通氣將到2024年以後。屆時輸氣能力將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年進口量的2成左右。
俄羅斯天然氣於2014年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以下簡稱:中石油)簽訂了為期30年的供氣合同。俄羅斯的管道將在邊境地區與中石油建設的輸氣管道連通,目前開通的管線一直延伸至吉林省,約一千公里。
預計到2023年將形成延伸至上海附近的管線網。據中國相關人士透露,供氣價格和當時公佈的30年總額約4000億美元相比估計將便宜2成左右。
中國為改善大氣污染問題,正加緊把發電和供暖所用燃料從對環境負荷較重的煤炭改成天然氣。2018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為應對急劇增長的需求,將不可避免地擴大從鄰國俄羅斯的進口。
中俄近年來一直在推動能源合作的多樣化。2011年投産了從俄羅斯通往中國東北地區的輸油管道支線。2019年中國企業決定向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液化天然氣(LNG)開發項目「Arctic 2」出資。此次投産通氣的兩國間首條天然氣管道將進一步穩固能源同盟關係。
中俄在能源領域不斷接近的背景是,雙方與美國的對立都在不斷加劇。
中俄還在加強軍事及外交合作
中國為防備與美國的貿易戰趨於長期化,確保新的能源進口對象成為課題。美國原本是中國的天然氣主要進口對象國,但貿易摩擦導致進口銳減。現在依賴於從卡達等國的進口,但來自俄羅斯的管道供應將成為長期穩定的氣源。
俄羅斯也在向歐洲供氣問題上與美國對立。從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年輸氣能力550億立方米)預計將在年內完工,但美國政府也希望擴大向歐洲的天然氣出口,顯示出將給予制裁的態度。
俄羅斯在2014年合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後受到了歐美各國的經濟制裁。在向歐洲出口的長期戰略遲遲難以推行的情況下,俄羅斯顯示出擴大向中國供應的意願。
在打造能源同盟的同時,中俄還加強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合作。中俄兩軍9月在俄羅斯西南部連續第2年實施大規模軍事演習。提出「強軍路線」的中國政府在可用於軍事的技術開發方面被認為也開始考慮中俄合作。
在提出「美國優先」的川普政權趨於內向的情況下,中俄開始構築從經濟到軍事的廣泛合作關係。與美國民主主義相對抗的國家資本主義似乎正以中俄為核心開始抬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石川陽平 莫斯科、多部田俊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