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公主號下船乘客為何「陰」變「陽」?
2020/02/24
從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聚集性感染的郵輪「鑽石公主號」下船並回到各國的乘客相繼出現病毒呈陽性反應的情況。澳大利亞政府22日發佈消息稱,下船後回國的4名澳大利亞人新確認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以色列和美國也出現了回國後乘客呈陽性反應的情況。今後已下船乘客中也可能出現病毒感染者增加的情況。
![]() |
停泊在橫濱港的郵輪「鑽石公主號」(21日,kyodo) |
據22日的消息,一名下船的60多歲日本女性在栃木縣出現發熱症狀,經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在下船的日本乘客中發現陽性反應者為首次。另外,還有消息稱,在下船的乘客中,日本厚生勞動省沒有對其中的23人實施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上述女性不包含在內。
這些均為在船上進行檢測之際呈陰性的乘客。為何在下船後有轉為呈陽性呢?在專家中,除了指出檢測方法存在極限的聲音之外,還有觀點認為,有可能是潛伏期比預期更長,最初檢測時並未産生症狀。
新型冠狀病毒在肺部繁殖,引發肺炎。但在檢測時,主要檢測從喉部粘膜提取的樣本。如果在喉部病毒量較少時進行檢測,將難以發現病毒,結果就呈陰性。
熟悉傳染病的醫療相關人士表示,正因為如此,即使喉部樣本檢測時呈陰性,也難以成為沒有被感染的證明,「很難期待掌握實際情況」。針對回國後呈陽性的人,日本厚生勞動省計劃就接受檢測的時間和感染途徑收集資訊,以調查原因。
關於下船時沒有明顯症狀的原因,還有專家提及從病毒侵入體內到出現症狀的潛伏期比預期更長這一可能性。
日本厚生勞動省2月5日在郵輪上採取了全面的感染對策。此外還根據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允許隔離14天且沒有症狀的乘客下船。
但是,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的教授浦島充佳根據中國研究團隊發佈的論文推測,「潛伏期比14天更長的人達到感染者人數的約2%」。2月21日被確認呈陽性反應的人也有可能是在過了14日天之後才出現症狀。浦島教授表示「在檢疫過後出現呈陽性的人在意料之內」。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就檢疫開始後的防止感染的措施表示「存在不少無法徹底貫徹防控措施的情況」。浦島教授針對船上檢疫過程中乘客之間感染擴大的可能性表示,「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不可否認」。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教授中島一敏也表示「即便下船時檢測結果呈陰性,之後也有可能發病」,呼籲下船後也應該繼續對乘客進行14天的健康觀察。同時稱,必須根據下船乘客的年齡和有無慢性病等造成的重症風險「採取行政手段進行協調,讓其在家療養或者到指定醫療機構住院」。
「鑽石公主號」郵輪上曾約有2600名乘客,所有乘客下船的時間已看到眉目。雖然下船的前提條件是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但下船乘客中又出現檢測結果呈陽性的人,從這點也可以明顯看出,疫情擴大的風險很難得到完全控制。
最初認為「下船後不需要限制行動」的日本厚生勞動省改變了方針,從2月20日開始向下船乘客發放「健康卡」。要求這些乘客連續14天測量體溫等,確認是否發病,並要求他們避免不必要不緊急的外出。
在日本以外,隔離下船者的舉措不斷擴大。美國派出包機接回美國人之後,利用西部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美軍基地對他們實施了14天的隔離。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韓、以色列也針對下船人員採取了運用軍事設施、醫療機構等隔離14天的措施。
因為日本也出現了下船後檢測結果呈陽性的人員,批評日本政府防控舉措的聲音可能會更加尖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