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因疫情向企業和家庭發補貼,但申請有點難

2020/04/08


  日本政府4月7日確定緊急經濟對策,內容包括向中小企業和部分家庭發放超過6萬億日元補貼。資金週轉困難的企業和一些家庭對此寄予很大期待。但需要做哪些準備、哪些人可以領取等,還有許多複雜內容,預計申請窗口也會出現混亂。有觀點認為開始發放的時間在夏季左右,如果應對遲緩,這一舉措讓企業和個人安心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面向企業的名稱是「持續化給付金」。針對銷售額減半的經營者,法人以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3.03萬元)為上限、個體經營者以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52萬元)為上限,對收入減少部分給予12月的補助。總金額將超過2.3萬億日元,設想發放對象為約130萬經營者。

   

       

  補助領取對象明確為中小企業。資本金10億日元以下的企業均為補助對象,包括自由職業者在內的個體經營者也在發放之列。給付金的用途不受限制,可自由使用。

   

  作為領取條件的「銷售額減半」稍顯複雜。只要有一個月的銷售額同比下降5成以上就列入發放對象。不是扣除費用後的利潤,而是以銷售額本身為對象。

   

  證明銷售減半的文件需要經營者自主提供。格式尚未確定,但預計是在納稅的「藍色申告」中提交的銷售額台帳和現金出納賬等。不熟悉流程的經營者估計需要諮詢商工會議所的專家等。

   

  「持續化給付金」以網上申請為主。受理工作交由民間企業代理執行,這些企業需建立系統,設立事務局。估計最快在5月開始發放,但尚未確定。

    

  東京都一家從事送餐服務的中小企業表示,「對經濟狀況感到不安,希望馬上拿到錢,長時間等待很愁人」。

     


       

  關於補貼數額,也有聲音認為最高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3.03萬元)不夠。從事板金加工零件製造、3月份銷售減半的Oikawa製作所的社長及川賢抱怨説:「完全是杯水車薪。(政府的扶持政策)總是附帶過多條件」。

    

  面向家庭的「生活支援臨時給付金」的標準複雜。如果符合條件,每個家庭可領取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95萬元),但需要主動申報。需要個人向市町村提交收入減少的證明文件,估計要花費不少工夫。

    

  以家庭為單位,把2~6月某一個月的收入與發生新冠病毒疫情前進行比較。發放對象為:(1)收入降至免征住民稅標準的家庭;(2)收入減少一半以上、處於住民稅免征標準的2倍以下的家庭。

     

  發放標準根據家庭組成也會不同。不熟悉會計事務的普通人很難獨自理解這些標準。

 

日本面向中小企業的資金週轉諮詢窗口

    

  在金融理財師前田菜緒的協助下進行的測算顯示:如果是單身的公司職員,需要年收入降至100萬日元的水準(月收入8.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408.03元),或者年收入減半並且每年不超過200萬日元(月收入16.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816.06元)才能作為發放對象。

   

  對於公司職員加上專職家庭主婦、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説,需要年收入降至205萬日元(月收入1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076.69元),或者年收入減半並且每年不超過410萬日元(月收入34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2153.38元)才符合條件。

    

  計算變得複雜的原因是,需要考慮根據年收入來換算月收入、撫養的家人等條件。希望政府公佈作為參照標準的月收入等,想辦法讓普通人也能很容易判斷。

   

  面向家庭的「生活支援臨時給付金」的申請窗口是市町村。預計現場會出現混亂,日本政府的方針是儘量實現郵寄申請和網上申請。

   

  給付金為國家預算,但要想執行還得由各市町村通過補正預算案。如果向6月定例議會提交預算案的話,給付金的發放準備工作就要到夏季前後。接到大量申請後,自治體也需要時間審查,因此還可能進一步往後拖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