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避免了感染爆發,但醫療體系存課題
2020/05/26
日本國內的新型冠狀病毒新增感染者人數近期明顯減少。與感染者達到數十萬~百萬人規模的歐盟各國相比,日本在避免感染爆發的同時遏制了疫情擴大。另一方面,醫療方面的脆弱情況也浮出水面,經濟對策也明顯進展遲緩。出現疫情擴大的「第2波」的可能性沒有消失,重建應對態勢成為當務之急。
![]() |
從日本作為緊急事態宣言解除大致標準而提出的「每10萬人口的1周新增感染者人數」來看,東京截至5月25日降至0.34人。與4月中旬的約8人相比,目前明顯遏制了傳染。
通過與歐美比較,也可以看出日本的確診人數之少。通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等估算,從頂峰時的每10萬人口的1周新增感染人數來看,美國約為66人,義大利約為65人,德國也達到約48人,而日本僅為約2.9人。
![]() |
日本存在PCR檢測實施數本身較少、因此確診人數少的一面。儘管如此,回顧全世界感染迅速擴大的最近4個月,可以説日本至少避免了爆發式傳播(Overshoot),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感染。
另一方面,日本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儘管人口平均的感染人數較少,但醫療一線卻呈現出緊張狀態。
在感染擴大的局面下,日本各地出現病床短缺。在東京,永壽綜合醫院等核心醫院相繼發生聚集性感染,發展至患者轉入其他醫院後該院的感染擴大等事態。醫院疲於應付新冠,沒有餘力應對其他急病患者,急救也一度陷入窘境。口罩和手術衣等防護用品也在全國範圍內出現短缺。
近來新增感染減少,出院患者也增加,因此病床的緊張情況消失,但應對第2波疫情的醫療和檢測態勢仍不完善。
關於應對新冠的病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全國5萬張」的目標,但疫情頂峰時能利用的僅為約3.1萬張。此外,ICU(重症監護室)也幾乎沒有增加的動向。關於PCR檢測,不經過保健所即可實施的PCR中心的開設取得進展,但每日可檢測件數到現在也只有2萬多件,遜色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 |
新冠重症患者入住的自衛隊中央醫院的醫務工作者(4月,東京都世田谷區) |
東京醫科大學的教授浜田篤郎認為,在2020年內,第2波風險提高的時期有3次,分別為「緊急事態宣言解除後的6月」、「入境限制放寬後」以及「10月以後」。
浜田教授指出,「尤其是迎來秋冬季的10月以後的風險更高」。這是此前冠狀病毒導致的感冒容易流行的季節,新冠也有可能呈現同樣傾向。
成為關鍵的疫苗供給仍需較長時間。如何利用現今感染速度減緩的「緩衝期」重新構建應對態勢將受到考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