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每件專利的收入僅為美國1/22
2020/06/22
日本各大學産生的發明並未帶來收益。每件專利的授權收入僅為美國的22分之1。此外,企業對大學的投資與海外相比也偏少。如果日本的大學不能在經濟領域獲得適當評價和利用學術活動及其成果,將導致人才外流、研究環境惡化,這種惡性循環令人擔憂。
「大學的研究並未在商業領域得到充分利用」。日本內閣府的負責人的危機感加強。2017年度的日美數據顯示,日本源自大學的專利中,帶來收入的僅約6千件,合計金額約50億日元。而美國則超過2萬件,合計金額達到3360億日元。按每件專欄帶來的金額來看,美國達到日本的22倍。
![]() |
日本大學專利的行情低迷。還有觀點認為,企業為了抑制投資風險,往往壓低專利的價格。不少研究人員對專利的授權收入存在不滿。
難以預測成功與否的藥品很難在基礎階段預測專利的收益。有時在授權談判中一度確定的價格最終與實際情況不符。
憑藉帶來癌症免疫療法藥物「Opdivo"(中文名"歐狄沃")」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獎的京都大學特聘教授本庶佑等人6月19日起訴了該藥的製造與銷售企業小野藥品工業。考慮到在世界範圍內每年達到8千億日元的銷售額,作為共同取得的專利的對價,本庶佑等人要求獲得226億日元。
![]() |
本庶佑 |
在新藥領域,存在通過靈活的方式給大學和産業界架起橋樑的例子。初創企業PEPTIDREAM創業的開端是,日本技術移轉機構(TLO)注意到東京大學的研究,對創始人提出了創業建議。該公司設立時與大學簽署授權協議,通過新股認購權支付了部分對價。結果,該公司在業務走上軌道之前並未過度受到資金週轉的困擾。東京大學也通過「成功後收費」獲得相應的對價。
這種趨勢僅限於局部。日本長期以來被指缺乏産學合作。企業的資金難以流向學界。在大學的研究費中,民間負擔的比例僅為2.6%。而美國為5.2%,德國和南韓則超過10%。
在美國,針對國家委託進行的研究,受託方可以獲得專利成果。這是基於1980年通過的《拜杜法案》形成的機制,打造了人才和資金易於流向大學的環境。
日本採用同樣的制度是在2009年,歷史較短。大學不善於運營智慧財産權,企業的甄別能力也沒有提升。日本的大學的註冊專利數也偏重於局部,範圍狹小。最多的東京大學2019年為255件,第5位的名古屋大學為111件,第10位的慶應義塾大學僅68件。
目前由於新冠疫情擴大,國際上出現要求無償公開疫苗和治療藥相關專利等的討論。如何改善産學的聯繫,以學術研究的成果回報社會?為了實現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可持續增長,日本的智慧財産權戰略再次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五艘志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