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該如何重返環保強國地位

2020/10/27


     憑藉卓越的節能和電池技術,日本一直被稱為環保已開發國家,但由於中國和歐洲的飛躍發展,這種地位明顯動搖。在世界競相瞄準「溫室氣體排放為零」的背景下,日本的未來將取決於能否實現技術創新。

   

     在「去碳化社會」成為競爭力源泉的是可再生能源和蓄電池技術。有望實現革新性創新的技術的萌芽已經存在。關鍵是如何培育。

   

     在可再生能源之中,將無窮無盡的太陽能轉變為電力的光伏電池的發展不可或缺。置於屋頂的普通太陽能電池將光能變為電力的效率持續停滯不前。但是,專家認為可以實現超越極限的光伏電池。

   

 

     2019年秋季,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根據專家調查等發佈了預測調查。分析稱到2036年,轉換效率超過50%的光伏電池有望實用化。新光伏電池的開發正在迅速推進。稱為「鈣鈦礦型」(perovskite)的光伏電池,能以低成本製造,而且電池很薄。可覆蓋在難以安裝光伏電池的建築物的牆壁和曲面之上,蘊藏著飛躍式擴大光伏電池設置面積的可能性。

    

      支撐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是蓄電池。以純電動汽車(EV)的性能為例,目前充電一次行駛超過500公里的車型終於開始出現。2030年前後有望實用化的新一代蓄電池追求的是充電一次可行駛達到2倍以上的逾1千公里的性能。

    

      長期以來並未積極利用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原因是擔憂氣象條件導致發電量波動,出現停電等問題。如果具備大容量的蓄電池,將形成把多餘的電力儲存起來,在必要時使用的機制。此前依賴火力發電站的世界將明顯改變。

     


   

      隨著蓄電池的進步,純電動汽車可行駛更長的距離。卡車等物流領域也將邁向電動化,去碳化成為可能。對於這些蓄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通過展開合作推進實用化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存在廢棄物的問題,但核電也不會産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如果追求多樣化的電力來源,到2040年代,安全的小型反應爐的實用化將變得必要。在新一代原子能技術方面,中歐美展開競爭。據稱已提高安全性的核融合發電力爭到2050年代實現實用化。中日歐等在法國展開共同開發。

     

       此外,回收二氧化碳的技術將全面啟動。隨著全球企業採取措施,到2030年代從大氣中取出二氧化碳,作為化學原料等再利用或將變得理所當然。

     

       地球變暖給産業界帶來的威脅之一是,僅僅一項技術革新此前的「贏家」和「輸家」的地位就有可能發生改變。日本至今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上領先世界。隨著去碳化社會的發展,轉眼之間被中國和歐洲奪走市場。如果只將2050年排放減為零視為限制和負擔,而不是視為良機,就沒有日本作為環保已開發國家的東山再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塙和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