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大地震餘震次數超過1.4萬次
2021/02/22
2月13日晚間在日本福島和宮城兩縣觀測到最大震度6強的地震被認為是2011年3月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的餘震。距離主震發生已過去近10年時間,餘震活動依然持續,僅從有體感的餘震來看總計數量就超過1.4萬次。目前仍無法預測東日本大地震這一「千年一遇」的巨大地震的影響何時平息,專家呼籲今後繼續加以注意。
![]() |
2月13日發生的地震是東日本大地震的餘震(福島縣相馬市,kyodo) |
此次地震于日本時間2月13日晚11時7分(北京時間13日晚10時7分)發生在東日本大地震震源西南約110公里的福島縣海域海底。震級為芮氏(M)7.3級。這是自日本東北地區一度約有400萬戶停電的2011年4月的餘震以來,再次發生震度6強的餘震。
日本氣象廳表示,包括主震震源區在內的青森縣海域至千葉縣海域的南北約600公里、東西約350公里範圍為「餘震區」,區域內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發生的地震全部為餘震。
該廳的觀測顯示,截至2021年2月11日,震度1以上的餘震達到1萬4590次。其中M6.0~6.9級為120次,M7級以上為10次。
![]() |
主震發生後1年(2011年3月11日~2012年3月10日)觀測到的震度1以上的餘震達到8101次,相當於每天發生22次。在主震過去6年後的2017年3月以後降至約每天1次,發生頻率在下降,但在2020年12月,青森縣和岩手縣相繼發生了震度5弱的地震。
一旦發生大規模的地震,在地殼破裂的震源區和周邊,地下內部的力的平衡就會被打破。為了消除産生的扭曲,斷層會發生滑動,引發餘震。
一般來説,地震規模越大,餘震活動的平息所需的時間越長,但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的地震地質學教授遠田晉次指出,「由於地下構造不同,有的地點容易發生餘震,有的地點則不易發生」。實際上,在東日本大地震的震源附近也存在並未頻繁發生餘震的區域,而在日本海溝以東等海域,餘震活動仍持續不斷。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M7.3級)過去20年後仍觀測到餘震,此外有觀點認為,1933年的昭和三陸地震是由1896年的明治三陸地震誘發的。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海域,在2004年發生M9級地震後,持續發生大規模餘震,到2012年遭遇了M8級地震。
遠田教授表示,「餘震活動的長期化並不罕見,今後或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此基礎上強調稱,「根據餘震發生的地點,有的可能會引發海嘯。雖然東日本大地震過去將近10年,但仍不能放鬆警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