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衛隊面臨結構改革壓力

2022/01/04


      日本政府將啟動旨在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的討論。環顧世界,美國和中國等國將推進從偏重陸軍到重視海空軍等的人員和預算調整。而日本仍延續冷戰期的體制,僵化的一面非常突出。日本的防衛預算一直在增額,結構改革也變得不可或缺。

 

      對日本的安保來説,2022年將成為節點。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於修改屬於外交和安全保障基本方針的國家安保戰略顯示出積極態度。還將修改確定為期10年的防衛能力理想狀態的防衛大綱,以及敲定每5年防衛費的《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簡稱中期防)。

 

       防衛費的增加成為核心。此前存在將最初預算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控制在1%以內的大致標準。自民黨在2021年的眾議院競選承諾中提出增加金額,力爭達到2%以上。日本政府已啟動將防衛費的5年總額定為約30萬億日元的協調工作。

 

      僅依靠增加預算,未必能實現適應新安保環境的防衛能力的強化。投入方向也日趨重要。

 

      成為參考的是海外動向。下面根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佈的《軍事平衡》的數據觀察相關趨勢。

 

      將2010年與2020年對比,美國削減了20萬人規模的軍隊。這是受時任總統歐巴馬削減軍費的影響,對象主要是陸軍部隊。

 

   

      陸軍從66萬人減至48萬人,佔整體的比例從42%降至35%。海軍和空軍的規模維持不變。

 

      在過去30年裏將軍費增至42倍的中國也改變了以陸軍為中心的結構。自2010年至2020年,將陸軍人數從160萬人壓縮至97萬人。比例則從70%降至48%。

 

      目前正在加強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最新型戰鬥機在過去10年裏增至約3倍,超過1100架。現代化潛艇和驅逐艦也增至2倍左右,超過日本的保有數量。

 

     而在歐洲,德國2011年在事實上廢除徵兵制,縮小了陸軍配置。陸軍兵力從16萬人減為6萬人,佔軍隊整體的比率從65%降至34%。而俄羅斯則從36萬人減為28萬人,減少8萬人。

 


    

      日本的趨勢與眾不同。陸上自衛隊從14萬人增加至15萬人。海上自衛隊增加約3000人,而航空自衛隊增加1萬2千人,但陸上自衛隊的比例仍為6成,基本未變。

 

     分析日本防衛省的資料發現,陸上自衛隊的駐屯地等基地最近20年略微增加。2001年為158處,到2021年增至163處。

 

       從這種部署中可以看出在冷戰期意識到前蘇聯的延續。在日本全國15個師團和旅團中,將4個部署在靠近俄羅斯的北海道。延續1962年將北海道改為4個師團體制的趨勢。

 

       北海道具有土地廣闊、容易確保訓練場所的優勢。另一方面,與沖繩縣和九州等西南方面在地理上相距遙遠。存在不利於在「有事」之際立即作出反應的一面。

 

       日本自衛隊自2000年代加快轉向西南,還設置了「機動師團與機動旅團」這一容易在緊急時轉移的部隊和專門負責離島防衛的「水陸機動團」。駐屯地等以西南方面為中心,新設9處。

 

        但是,仍無法否認機構的僵化。駐屯地等的廢止在1999年以後僅限於東京都、神奈川縣和北海道等6處。雖然有必要考慮自衛隊的災害派遣等貢獻,但很難説實現了靈活部署。

 

       隨著網路和太空等新領域擴大,橫跨陸海空等3個自衛隊的機構重組的重要性隨之提高。

 

       2020年在航空自衛隊府中基地(東京都府中市)新設的「宇宙作戰隊」承擔監視對人造衛星攻擊等重要任務。現階段僅為約20人。即使到2022年3月底擴充為「宇宙作戰群」,仍僅為逾70人。

 

        在世界範圍內,配備人工智慧(AI)的無人機紛紛亮相。改變傳統戰爭狀態的「遊戲規則改變者」武器的技術創新迅速推進。如果要求國民增加負擔,自衛隊的資源優化就不可或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