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與俄羅斯問題的淵源
2022/02/17
烏克蘭正面臨著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但從歷史上看一直被俄羅斯所掌控。俄羅斯總統普丁似乎認為是「大國」復活必走的一步,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仍試圖把烏克蘭收回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俄方主張被歐美認為無視過去的國際協議,缺乏正當性。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14日在自己的社交平臺(SNS)上發文稱,「2月16日被稱為(俄羅斯)攻擊日。我將這一天稱為‘團結日’」。表明了要團結國民共渡國難的意志。
普丁主張屬於同一民族
俄羅斯總統普丁2021年7月發表了題為《關於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歷史同一性》的文章,主張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屬於「同一民族」。2013年普丁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發表的演講中稱「我們是一家人」。
![]() |
資料圖,俄羅斯總統普丁(Reuters) |
烏克蘭也有以俄語為母語的人,克里米亞半島的居民大多數是俄羅斯族。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普遍認為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不同。普丁似乎很執著地把重新合併在蘇聯解體後獨立出來的烏克蘭視為自己的使命。
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同屬東斯拉夫民族,作為統一的國家始於9~12世紀興起的基輔羅斯古國(KievanRus)。核心地區位於現在的基輔。後來,今天的烏克蘭地區長期沒有形成獨立國家,一直在俄羅斯帝國、波蘭及立陶宛等國統治之下。
中世紀,烏克蘭出現了自由武裝團體「哥薩克(cossack)」,開始為謀求獨立和建立國家而戰。為了對抗西邊的波蘭,哥薩克與俄羅斯簽訂了協議,一度受到俄羅斯的保護。俄羅斯與波蘭圍繞烏克蘭展開爭奪,1667年兩國就分割烏克蘭達成了協議。
雖然烏克蘭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一度宣佈獨立,但幾乎整個20世紀都屬於前蘇聯的一部分。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才正式成為國家。烏克蘭是歐美與俄羅斯激烈交鋒的舞臺,居民也分為親歐美的西部和親俄羅斯的東部,呈分裂趨勢。
2004~2005年初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對親俄派候選人獲勝的總統大選進行抗議,最終建立了親歐美派的政權。2014年追求民主的親歐美派壓倒親俄派政權,俄羅斯單方面吞併了烏克蘭南部克里米亞半島,還入侵有大量俄羅斯族居民的烏克蘭東部地區。
這次圍繞烏克蘭的對立也意味著蘇聯解體後在歐洲建立新安保體制的嘗試受挫。2000年代初之前,美俄關係看似走向緩和,其實普丁政府一直通過伊拉克戰爭等,強化對歐美的反對。
圍繞「承諾」相互攻擊
俄羅斯認為問題是由美國和西歐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東擴。按照俄羅斯的解釋,美歐在1990年東西兩德統一時曾口頭承諾北約不進行東擴。2021年12月普丁認為該承諾被打破,稱「受到嚴重欺騙」,表達了多年的積怨。
1999年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約,2004年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加入北約。美國也出於援助這些國家向民主市場經濟轉型的考慮,支援它們加入北約。
前蘇聯成員烏克蘭和喬治亞也提出了加入北約的目標。普丁政府的危機感增強,認為與其對立的北約正在逼近俄羅斯邊境。
普丁政府對人口超過4000萬的地區大國烏克蘭加入北約表示強烈反對,稱「這是一條紅線」。俄羅斯通過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集結超過10萬人的軍隊,把美歐拉到談判臺上,提出了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等要求。
而在歐美,有觀點認為俄羅斯才是「違背承諾」的一方。列舉的例子之一是1994年俄羅斯與美國、英國簽署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該備忘錄的內容是,由俄羅斯接手蘇聯解體時留在烏克蘭境內的核武器,同時需尊重烏克蘭的主權。
按照該備忘錄,俄羅斯成為前蘇聯成員中「惟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維持了核安全秩序。2014年俄羅斯通過武力吞併克里米亞半島時,就被指違反了布達佩斯備忘錄。
針對俄羅斯此次在烏克蘭邊境附近集結超10萬兵力的行為,美國同樣批評稱違反了該備忘錄。
圍繞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問題,也有人指出俄羅斯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的核心原則「禁止在國際關係中使用武力」。雖然俄羅斯引用1999年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歐安組織)發表的《伊斯坦堡宣言》等,主張「安保不可分割」,有關國家應跨越領土界限共用安保。但集結軍隊威脅鄰國烏克蘭安全的做法,卻與其自身主張背道而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石川陽平 莫斯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