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強化半導體等供應鏈,政府擁有調查許可權
2022/03/01
日本政府日前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將建立政府對半導體和蓄電池等戰略物資供應鏈進行調查的體制。在核心基礎設施領域排除存在安保方面威脅的外國産品。日本企業對政策的必要性表示理解,但擔憂會制約經濟活動。也有企業為了規避採購困難的風險而調整供應鏈。
![]() |
2021年11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經濟安保推進會的首次會議上發言(kyodo) |
法案預計將在本屆國會上通過。主要由(1)強化構建日本國內供應鏈(2)確保核心基礎設施的安全(3)官民合作研究尖端技術(4)不公開專利這四項內容構成,將從2023年度左右開始分階段實施。日本經濟安保相小林鷹之在2月2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將提高日本經濟結構的自律性」。
為確保核心基礎設施的安全,法案指定了電氣、金融及鐵路等14個行業,企業要提前彙報要引進設備的概要、供貨方及零部件詳情。通過這些措施排除在安保上存在威脅的海外産品。
日本經濟界有聲音指出這一制度在運作方面面臨的課題。日本電氣事業聯合會會長、九州電力社長池邊和弘表示,「能否掌握到零部件廠商採購的設備的零部件以及更細一級的零部件的情況,這一點是存在極限的」。
在系統上花費了大量成本的銀行方面也表示,「希望縮小審查範圍等,不要讓人感到負擔加重」(相關人員)。
日本已開始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排除中國産品。過去軟銀的4G核心通信網一直使用華為等中國産品,而從2018年開始更換成瑞典愛立信及芬蘭諾基亞的産品。NTT和KDDI在4G和5G領域也不用中國産品。
強化日本國內的供應鏈也是該法案的重要內容。為了降低半導體、稀土、蓄電池及醫藥品等特定重要物資依賴國外的風險,日本政府擁有調查原材料供貨商及庫存的許可權。
在醫藥品行業,也有聲音擔憂稱「國外供貨商有可能因為不願向日本政府提供資訊而停止交易,導致競爭條件惡化」(大型仿製藥企業)。
日本為了確保重要物資,還出台了對相關産業的財政扶持。一家大型有色金屬企業指出「稀土分佈在中國」。在可充式電池負極材料領域排名世界第二的昭和電工社長高橋秀仁表示,「如果政府扶持,成本競爭力提高,國內投資就更容易」。
為了避免因安保原因給零部件採購等造成的風險,也有企業重新構建供應鏈。
日立製作所將在北美、歐洲、中國、東盟·印度及日本5個地區內建立從零部件採購到産品生産銷售的地産地銷型供應鏈。即使發生中美對立等地區間摩擦,零部件採購風險也不容易波及其他地區。該公司表示「今後仍將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構建合適的供應鏈」。
此外,日本政府將在人工智慧(AI)及量子等尖端領域推動技術開發。還將引進不公開鈾濃縮等有可能轉用於軍事的技術專利的機制。
該法案中還明確規定了違反時的命令和處罰規則,以促進企業加強資訊管理。比如,不公開及虛假報告重要設備時,將處以2年以下拘役或100萬日元以下罰款。日本經濟界有聲音抱怨稱,「如果懲罰過重,相當於干擾自由的經濟活動」。
也有聲音要求保障制度運用的透明性,包括明確限制對象等。日本中部電力社長林欣吾強調,「需要仔細研究運用方法,比如將對象設備僅限於維持核心基礎設施穩定」。KDDI也提出「希望確保制度運用上的可預見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