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F擬構建半導體等重要物資互通有無的體制

2022/09/08


      參加美國主導的新經濟圈構想「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的14個國家將考慮構建在「有事」之際對半導體和醫療物資等庫存互通有無的體制。

   

      即使軍事衝突和傳染病蔓延導致物流停滯,也可以在友好國家之間互通有無,提高供應鏈的耐受力。以此抗衡中國。

      

   

      IPEF由美國總統拜登提出倡議,並在今年5月啟動。除了日美兩國之外,南韓、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參加。該框架計劃於9月8~9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面對面的首次正式部長級會議。

 

      作為成果的聲明計劃納入構建「供應鏈的危機管理機制」的目標,各國正在就此展開協調。設想在各國設置作為窗口的負責人,展開庫存數據和風險資訊的共用、代替採購來源的調整等合作。

 

      作為其中一環,有方案建議以「促進重要物資高效轉移的措施」等表述,寫明構建包括庫存互通有無在內的體制這一方針。如果就聲明達成共識,將於2023年啟動準備工作。

       

IPEF召開線上會議的情形(資料圖)

      

      除了半導體之外,還設想了應對傳染病不可或缺的醫用防護服、稀土和蓄電池等。具體機制和對象將通過今後的談判敲定。

 

      背後存在對中國的警惕。2010年在中日撞船事件之後,中國實施了稀土出口管制。在新冠疫情擴大之初,在口罩和防護服方面依賴中國造的國家因物流的混亂而難以採購。

 

      從IPEF成員國來看,在重要物資的生産方面具有優勢的國家很多。

 

      日美韓的半導體産能佔全球份額的近5成,美澳印等國的稀土産量佔近3成。從醫用防護服來看,印度尼西亞的産量很多。IPEF成員國可發揮各自的優勢,構建互補關係。

 

      部分國家和地區考慮與中國的關係,對於參加IPEF持慎重態度。據稱,對於構建設想擺脫對中國依賴的庫存互通有無的機制,也有國家態度消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