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旅日大熊貓50年的變與不變
2022/09/29
「10月28日(週六)陰 大熊貓18:50平安到達羽田機場」、「20:30,大熊貓到達動物園(略)立刻收入準備展示老虎的展示棚」
這是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台東區)大熊貓飼養員的持續觀察記錄。第一冊的開頭記錄的正是上述內容。在1972年的這一天,第一對旅日大熊貓康康和蘭蘭從中國來到日本。
![]() |
面向公眾開放的第一天,前來參觀的隊伍長達1公里。大熊貓帶給日本觀眾的吸引力遠勝於其他動物,當年的入園人數比上年增加了100萬人,達到約500萬人,1973和1974兩年更是超過了700萬人。
當時擔任飼養課長的中川志郎(已故)列出了動物形成社會現象的3個條件:(1)與普通大眾的聯繫、(2)動物本身的魅力和親和性、(3)與人類社會的劃時代事件重合。中川認為「熊貓是非常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動物」(《大熊貓的飼養》)。
大熊貓在日本受到歡迎的背景是當時的日本民眾對成為大熊貓來日契機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表示歡迎的氛圍和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興奮感。大熊貓的樣子被當時已經普及的彩電反覆播放,這也推高了這股熱潮。
![]() |
欣欣和雙胞胎熊貓寶寶(東京都台東區的上野動物園,照片由東京動物園協會提供) |
上野街區因大熊貓而受益。人們真實感受到大熊貓的價值或許是在2008年以後的3年。隨著「陵陵」去世,上野動物園沒有了大熊貓了。上野觀光聯盟的名譽會長二木忠男回憶説「整個阿美橫商店街的銷售額減少3成。在此之前,大熊貓已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如今,在日本和歌山縣白浜町的冒險大世界和神戶市立王子動物園也飼養著大熊貓,在當地已經不是什麼特別的存在。然而,在上野動物園,大熊貓卻維持著「主角」的地位。
前上野動物園園長、日本大熊貓保護協會會長土居利光表示「大熊貓最初跟大象和長頸鹿一樣是‘珍稀動物’。漸漸地,人們開始關注其動作及體形等‘可愛之處’,一直持續到現在」。或許可以説,日本人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和泡沫之後從一度動物身上尋求「治癒」。
近年,SNS(社交網站)的影響巨大。典型代表是2017年誕生的香香。其可愛的樣子不斷出現在推特和Instagram上。上野動物園教育普及課長大橋直哉認為「感覺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或者孫輩成長一樣」。在都立動物園開設的YouTube頻道上,大熊貓也獲得了無可匹敵的人氣。
現在,相關人員期待的是大熊貓起到「自然保護的象徵」的作用。據統計,全球現有野生大熊貓1800頭左右,仍無法消除滅絕的可能性。土居表示「希望借助大熊貓,讓人們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和物種的重要性」。上野動物園也通過視頻等宣傳保護大熊貓生息地的重要性。
大熊貓飼養日誌有166本。大熊貓已由「可愛」變成「應該保護的東西」。今後,希望大熊貓肩負新的使命繼續留在人們心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石川淳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