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加速,日本2070年將會如何?
2023/04/27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未來人口推算」顯示出日本社會在2070年之前邁向人口減少的前景。少子化加速將對社會的所有機制産生影響。無法保證外國人像推算預期的那樣增加。如果不改變適齡勞動者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負擔、確保勞動者人數並保持經濟增長,社會維持功能也將變得困難。
![]() |
日本政府提出到2060年代維持1億人口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將出生率提高到1.80。上次推算時假定總和生育率為1.44,但6年後的此次下調至1.36。
目前2021年的出生率為1.30,徘徊在上次推算中保守估算出生率之際的1.25。迄今為止的人口推算大多比實際情況更為樂觀,基於此的少子化對策也一直陷於被動。政策不能再鬆懈下去了。
0~14歲人口比例將持續低於1成
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擴大育兒支援等措施維持和提高出生率,但同時也必須要做好應對人口減少社會的準備。
尤其嚴重的是肩負日本未來的0~14歲佔總人口比例大幅下降。這一階層在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半期穩定在2~3成,成為高速增長的基礎。此次的推算顯示,到2050年,0~14歲人口比例將低於1成,隨後也將徘徊在1成以下。
另一方面,預計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維持在約4成的高位。65歲以上的人數將從2020年的每3.5人中有1人增加至2070年的每2.6人中有1人。
如果社會的承載者逐漸減少,醫療和護理等由適齡勞動者支撐老年人的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也將難以維持。
截至2020年度,醫療費佔日本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首次超過8%。75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的醫療費等將膨脹,健康保險費率不斷提高。
這也影響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性。日本厚生勞動省將在2024年根據此次推算,提出包括將來能領取多少公共養老金在內的「財政驗證」。厚生勞動省鑒於老齡化率與上次推算時基本持平,認為「推算對養老金財政産生的影響有限」。
![]() |
如果外國人並未像預期的那樣湧入,新的財政驗證有可能成為根據樂觀數據推出來的估算。如果適齡勞動者的比率下降,養老金額相對於適齡勞動者工資水準的比率(收入替代率)也有可能進一步下降。
如果適齡勞動者的負擔進一步加重,由於對家庭收支的擔憂等原因,存在少子化進一步加劇的隱憂。老年人也有可能根據收入提高保險費等,是否要調整代際間給付和負擔的平衡,似乎存在討論的空間。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3000萬人
預示經濟前景的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狀況也將惡化。根據此次的推算,到2070年將減為4535萬人,今後50年間將減少3000萬人。如果購買力高的人群減少導致內需低迷,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阻礙因素。
為了保持經濟增長,政府尋求通過提高老年人和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來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産率。在截至2022年的10年裏,65歲以上老年人的就業率上升5個百分點以上,育兒一代女性的就業率也上升了約10個百分點。
雖然勞動參與的範圍正在擴大,但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提升緩慢。如果進一步推動數位化和創新,生産率增長的空間也將擴大。
此外,擴大接納外國人也是選項之一。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估算顯示,醫療和福利領域的人手到2040年將短缺96萬人。
在物流、餐飲和零售等服務業,外籍勞動者已是寶貴的戰鬥力,但亞洲各國的工資也在上漲,日本的工資水準正在失去相對較高的優勢。在國際人才競爭中,日本正在成為「不被選擇的國家」。
9人中將有1人是外國人
在此次的推算中,外國人成為日本人口支撐的局面變得明顯。預計到2070年,每9人中就有1人是外國人。在職場和教育機構與外國人一起生活的情景將變得司空見慣。
需要強化外國人政策,為赴日工作的外國人家庭構建宜居社會,以避免摩擦。接納移民的討論也不可避免。
大正大學的客座教授小峰隆夫指出,「如果把外國人視為廉價勞動力,將缺乏可持續性。有必要創造與日本人同工同酬等勞動條件,增加想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
他同時表示:「日本一直通過增加女性和老年人就業來彌補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但將達到極限」。「應將人口減少視為既定事實,力爭建設一個即使人口減少也能幸福生活的社會」。
面對在全球率先迎來的人口減少社會,日本將拿出怎樣的有效對策?國際社會正在拭目以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