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被動搖,開始回歸傳統領域
2023/10/06
2023年的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者已經産生。與2021、2022年的非傳統領域接連獲獎不同,本次諾獎重點關注了從新冠疫情中拯救生命的疫苗開發等傳統研究領域。諾貝爾獎這個受到全球矚目的獎項正在面對科學潮流快速變化的挑戰。
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兩名美國科學家,他們開發了將「信使RNA(mRNA)」用於疫苗的基礎技術,這被視為疫苗領域的重大突破。
物理學獎授予了三名來自美國和歐洲的科學家,他們使用以「阿秒」(100京分之1秒)為單位的極短時間間隔的雷射來研究電子。
化學獎授予了三名美國科學家,他們開闢了在螢幕等領域應用微細結構「量子點」的道路。這些獲獎者都來自傳統領域,符合各獎項的宗旨。
![]() |
諾貝爾獎始於1901年,通過公正的評審授予在科學史上留下印記的重要成果,是自然科學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獎項。獲得諾貝爾獎是個人、機構、國家的榮譽。然而,最近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研究方法的變化已經動搖了這一傳統。
出現的挑戰包括以下三點。首先,領域的分割,如「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和「化學」的劃分已經變得有限。
獎項劃分之外出現了新領域
新科學技術的萌芽常常在現有框架之外的交叉領域誕生。最近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大數據和資訊技術,把數學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影響了廣泛領域。
諾貝爾獎試圖適應這種變化。例如,2021年獲得物理學獎的真鍋淑郎博士,通過模擬實現了全球變暖的預測,這是諾貝爾獎之前不太熟悉的領域。2022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通過DNA分析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的斯萬特·佩博(Svante Pääbo)博士,打破了傳統印象。
來自人工智慧(AI)、腦科學等融合領域的新成就已經湧現,如何應對是一個迫切問題。諾貝爾獎能否跟上這個趨勢?瑞典還有一個「克勞福德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選,也是一項頂尖科學獎項。但它專注於數學和地球科學等領域,可以説是在國家層面對諾貝爾獎的補充。
第二個問題是,諾貝爾獎最多只能授予三名獲獎者的限制可能會帶來問題。最近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地涉及到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合作,甚至在同一領域的多個團隊競爭。諾貝爾獎規定最多只能授予三名獲獎者,這導致只有少數人得到獎項,而研究領域的其他合作者和競爭對手可能會被忽視。
以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為例,授予了在不對稱合成反應方面的研究,野依良治博士等三人獲獎。有望獲獎的法國科學家Henri B. Kagan博士卻遺憾地落選。野依博士認為「科學獎項不僅接受獎項,相互交流也同樣重要」,因此於2002年創立了「野依獎」,並將Kagan博士選為首屆獲獎者。
科學獎項日益多樣化
由美國IT富豪設立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在2019年的基礎物理學部門成功選出了參與拍攝黑洞的全球347名科學家,並平均分配了300萬美元的獎金。雖然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頒發給針對黑洞研究,但只頒發給了羅傑·彭羅斯博士等三人。
確定獲獎者數量並非易事,但對於諾貝爾獎是否會繼續堅持只頒發給三人的剛性規定存在疑慮。
第三個問題是競爭的獎項體系正在增加。長期以來,諾貝爾獎的獎金一直位居榜首。日本國際獎和京都獎曾在一段時間內接近諾貝爾獎的獎金金額,但諾貝爾獎通過穩健的資産管理保持了領先地位,這也是其聲望的原因之一。然而,自2012年以來,「突破獎」以更高的獎金數額一舉超越了諾貝爾獎。300萬美元的獎金大致是諾貝爾獎的三倍。
2018年,京都大學的森和俊教授獲得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獎,他把部分獎金用於購買昂貴的顯微鏡等設備,這被視為日本版的「美國夢」。
儘管這些競爭性獎項的歷史相對較短,但它們已經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事實上,曾在2022年獲得日本國際獎的兩名mRNA技術開發者在202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這種情況已經多次發生。如果其他獎項的評審標準被認為與諾貝爾獎水準相當,那麼諾貝爾獎的地位可能會相對下降。
諾貝爾基金會也積極使用社交媒體平臺,如X(以前的Twitter)和YouTube來主動傳播資訊併為獎項做全球宣傳。在宣佈獲獎者之前,基金會在官方網站上開展倒計時活動,以引起關注。在2023年,基金會還發佈了對獲獎研究人員的採訪視頻。然而,在化學獎宣佈前,出現了當地媒體洩露獲獎者資訊的問題。
瑞典,一個人口約1000萬的國家,通過諾貝爾獎這一獎項來展示自身在全球的存在感。我們需要密切觀察諾貝爾獎的傳統如何被保持下去,同時日本也需要積累科學實力,以適應科學界的變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永田好生、川原聡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