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日元貶值或招致日本國力下降

2022/10/21


      在10月20日的外匯市場,日元匯率進一步貶值,一度跌破1美元兌150日元大關,這是自1990年8月的32年來首次。日本的出口不再像此前那樣因日元貶值而增加,資源價格走高導致進口成本增加的缺點反而變得突出。過度的「低廉日本」蘊含招致人才和資本遠離日本、導致國力進一步下降的風險。

 

      日元匯率10月20日緩慢走向貶值,在沒有明顯利空的情況下跌破150日元關口。市場上被指出的是用於進口的具有實際需求的買入美元壓力。這與瞄準日美利率差、賣出日元的投機資金一道,成為日元貶值長期持續的原因。

 

      在過去的日本,一旦出現日元貶值,國內的出口就將增加,將賺到的外匯兌換為日元的趨勢成為日元貶值的制動器。而在企業已將生産基地轉移至海外的現在,出口能力已經下降。資源價格走高導致的進口額增加佔上風,賣出日元、買入美元的需求強勁。貿易收支加上海外投資收益的經常項目收支(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7~8月連續2個月逆差。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以長期維持1美元兌150日元為前提,通過「NEEDS日本經濟模式」進行估算,發現如果目前為每桶約80美元的原油價格漲至100美元,2023~2024年度的經常項目盈餘將從2021年度的逾12萬億日元減少至1萬億~3萬億日元左右,如果漲至120美元,將出現經常項目赤字。經常項目赤字體現出資金從日本流出的情況,容易陷入日元貶值招致進一步貶值的惡性循環。

 

      貨幣的實力體現在「實際有效匯率」上。這是根據貿易量等計算各國貨幣的價值、在參考物價波動的基礎上調整的數值,數值約高,越顯示出具有對外購買力,越能低價購買海外産品。

 

      在日元的實際有效匯率以1995年為頂峰不斷下降的目前,已降至轉向浮動匯率制的1973年以前的1美元兌360日元時代的水準。

   


      日元實力下降帶來的最主要問題是能源和食品的進口。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不到4成。能源的進口依存度高達9成。從日元計價的今年漲幅來看,原油和小麥均高達4成左右,正在導致日本的收入流向國外。

     

日元紙幣(資料,REUTERS)

   

      還存在難以從海外吸引勞動力的問題。由於日元貶值影響,來自越南等的外籍勞動力減少這一可能性被指出。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認為,要實現政府的增長目標,到2040年需要比目前進一步接納約500萬勞動力,但日本越來越難以成為選項。

 

      對日本人來説,赴海外旅遊已變得昂貴。JTB綜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從截至7月的住宿費和飲食費等機票以外的當地成本來看,與2019年相比,在美國提高4成。匯率因素佔27%,超過物價因素(13%)。在台灣、越南和南韓等亞洲地區也增加2~3成。

 

      摩根大通銀行的佐佐木融表示,日美物價趨於對等的匯率為1美元兌約80日元。實際匯率大幅偏離,日元貶值日趨看不到底部。日本的個人正在增加對外匯存款和海外股市的投資,約1000萬億日元存款流向海外的隱憂也在逐步加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