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一代消費觀:不購物
2012/04/11
![]() |
圖為位於銀座的LV零售店舖 |
日本湧現出提倡「厭惡消費」年輕人,他們的消費行為完全不同於老一代日本人的消費觀。比如日本名牌産品的銷量驟減,曾在19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的進口高檔品牌銷量同樣止不住下滑的步伐。根據調查公司「矢野經濟」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檔品牌1996年約達1.9萬億日元的市場規模到2011年縮小至7700億日元。由於市場縮小,義大利品牌凡賽斯(Versace)撤出日本市場,古馳(Gucci)也關閉了銀座百貨商場的零售店。出售名牌服裝和化粧品的百貨商場的市場規模也在持續縮小。
北京大學研究員加藤嘉一(27歲)也是公開表示討厭名牌的日本年輕人之一。不喜歡為了讓自己「成為一流」,而用一流品牌裝扮自己。
「買車簡直傻透了」,汽車成為日本城市年輕人的眼中釘。日本30多歲的單身人士的汽車擁有率,從2005年的45%下降到2009年的38%。東京市區的堵車本來就很嚴重,開車極不方便,還有東京每月停車費達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300元),以及必須定期支付10萬日元的車檢費。對於喜歡輕鬆自由生活的年輕人來説,認為擔負這些固定費用是愚蠢的行為,更有甚者稱「汽車免費贈送也不需要」。
和日本情況相反,隨著中國工資水準的提高,名牌産品都賣瘋了。根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調查,名牌服裝和日用品在中國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計2015年將超過日本。住房和汽車正逐漸成為中國結婚所必需的「兩大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努力拼命掙錢。
可以説,中日兩國的年輕人都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然而,關鍵差異是日本年輕人的想法正逐漸趨於穿名牌服裝「一點也不酷」、「看起來很不爽」。在尋覓戀人的聯誼相親會上,如果女性拎著愛馬仕包來參加,初次見面的男性會認為「這是個喜歡花錢的女生」,可能就不會有進一步的進展。想要擁有東西必須得掙錢。如果是購置住房或汽車等高價物品,一般需要借錢或者貸款。買來以後,安置和打理都需要花費時間。因此,人生會漸漸被束縛住,難以自由的生活。日本年輕人認為這種生活方式糟透了。
![]() |
圖為物物交換活動場景 |
「真叫人開心」,令這位20多歲日本白領OL感到興奮的正是一個叫做「xChange」的服裝交換活動。會場上擺放著參加者們帶來的二手毛衣和裙子。規則是你只要帶來一件衣服,便可換取到一件自己中意的衣服。舊主人還在衣服上給下一個新主人附上留言,寫上「請好好愛護哦!」等內容,讓下一個主人為擁有它而感到高興。這位OL説,「因為不用掏腰包,所以平常不穿的花樣也會毫不猶豫地拿下。當然這在高檔品牌店裏,是萬萬不行的。」
![]() |
圖為合租的室友們在歡快的聊天 |
另外,類似於搭車的拼車市場規模每年都在成倍增長。大家覺得如果只是偶爾使用汽車,根本沒有必要獨佔一輛車。近來,尋找東京-大阪之間長距離拼車的網路服務「NOTTECO!」十分有人氣。
目前,日本這種年輕人的消費傾向也在台灣出現。一家日本電影發行公司看上了台灣電影《Taipei Exchanges》(原名:《第36個故事》),希望4月中旬以後陸續在日本100家咖啡店等上映。該電影的主題為不涉及金錢的物物交換。故事講述了出場人在咖啡店參加物物交換活動,並講述他們過去的經歷。電影發行公司社長關根健次説,該電影是台灣一部分富裕並且充滿現代感的群體製作的,與日本現代年輕人很相吻合。在追隨日本而逐漸變得富裕的台灣,年輕人的思想或許也與日本人相似。該公司3月在東京的預告會上,進行了該電影的試映,並同時舉行物物交換活動。
2011年的中國經濟,保持著增長率為9.2%的高速增長,不斷滿足了大家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出生在這個年代的富裕一代,消費觀念也一定會與今天完全不同,相比昂貴的香奈兒皮包,將來或許有年輕人認為從朋友那裏獲得的廉價環保袋更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