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遺總數僅次於中國居第2

2018/11/3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129日在印度洋國家模里西斯舉行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日本政府申報的「來訪神 假面·扮裝的眾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來訪神由秋田縣的男鹿生剝鬼節8個縣的10項傳統活動組成。這是日本自2016年的「山・鉾・屋臺行事」 (山、古式花車、出攤)以來再次入選非遺名錄。

 

秋田縣男鹿市的「秋田生剝鬼節」(kyodo)

 

       來訪神是在正月等年節時分戴假面或變裝的人扮成走訪各家各戶的活動,被認為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各地的10項活動均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遺産。由於在各地區得到傳承、加深了居民的聯繫,日本政府向教科文組織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對於是否列入進行預先審查的輔助機構10月認為來訪神顯示出了地區文化的多樣性等,建議列入。

 

鹿兒島縣薩摩川內市「甑島的Tosidon」(kyodo)

 

       在上述活動當中,鹿兒島縣「甑島的Tosidon」 已于2009年被列入。日本政府此前希望接著列入「男鹿生剝鬼節」,但由於與Tosidon類似而在2011年的政府間委員會上決定暫不列入。於是日本政府改為將多個活動匯總起來作為一項遺産進行申報。

 

       由於此次是把來訪神作為Tosidon的「擴大版來處理,因此日本列入名錄的總數仍是21件,沒有變化。來訪神將在121日的政府間委員會最後一天登記到遺産名錄中。

 

山形縣「遊佐的小正月行事」(kyodo)

 

      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于2008年首次入選了能樂人形凈瑠璃文樂歌舞伎」3項。截至2014年,連續7年有項目入選,包括「和食 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2013年)、和紙 日本的手抄和紙技術2014年)等。但2015年和2017年沒有入選項目。原因是各國的申報已經超過教科文組織的審查數量上限,對於入選數量僅次於中國居第二多的日本,壓縮了審查空間。

 


       日本在20163月以來訪神的名義提出了申請。通常在第二年的11月前後進行審查,但拖延了一年,日本政府20173月再次進行了申報。下次審查日本的項目將是2020年,宮室木匠等繼承的傳統建築工匠的技能 為了傳承木造建造物的傳統技術爭取入選。

 

鹿兒島縣三島村「薩摩硫黃島的Mendon」(kyodo)
沖繩縣「宮古島的Paantu"(kyodo)

鹿兒島縣十島村「惡石島的Boze」(kyodo)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