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品質排行:沖繩村裏的這所大學超過了東大
2019/07/01
《自然》等雜誌的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發佈了世界研究機構優秀研究論文發表比例的排行榜。在日本的研究機構中,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超過了東京大學等躍居首位,在全球範圍也躋身第10。該大學或將成為日本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大學的樣板。
![]() |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半數以上是外國人(圖由該大學提供) |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根據刊登在英國《自然》和美國《科學》雜誌等82種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數量等,對全球研究機構進行排名。
在最近發佈的2019年版中,中國科學院排在首位,美國哈佛大學和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緊隨其後。日本的東京大學排在第9位。
另一方面,此次首次發佈了以「高品質論文比例」為標準的研究機構排名。通過刊登於82種著名學術雜誌的論文作者來分析所屬機構的貢獻度,按照各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總數除以貢獻度,以此為結果進行對比。
按這種方式,可以不按規模大小比較研究機構的實力。第1~3位分別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和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 |
排在第10位的是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大幅高於東京大學(第40位)、京都大學(第59位)、名古屋大學(第93位)和大阪大學(第99位)等。在日本國內,這所大學的知名度算不上高,教員人數也僅為65人(截至5月),但顯示出較高的實力。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以沖繩振興和自立發展為目的,於2012年推出了5年一貫制博士課程的研究所大學。位於沖繩縣恩納村,具有日本國內其他大學所沒有的特徵。
其一是豐富的國際性。學生和教師的一半以上是外國人,公用語是英語。學校理事成員均為國內外頂尖研究人員,還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
德國出身的校長Peter Gruss是基因控制和發生生物學領域的著名研究者,曾經長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擔任主席職務。
來自國家支援的充裕的研究資金也吸引了優秀的頭腦。35歲就任、領導免疫系統研究團隊的石川裕規準教授(42歲)認為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吸引力是「研究可以不依賴‘外部資金’」。
由於日本政府對國立大學的運營費撥款減少等原因,很多研究者不得不自己去爭取研究經費,但在沖繩的這所大學則不用擔心經費就投入研究。
與院系和學科細分化的其他大學不同,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沒有領域和院系的隔閡。
東北大學教授小谷元子是該大學理事,同時兼任日本政府的綜合科學技術與創新會議的專家議員、理化學研究所理事。她認為該大學的成功得益於環境方面的充實,「有了集中投資和(優秀的)領導者,研究能力就能穩步提高」。
校長Peter Gruss關於此次上榜評價稱,「這反映了就算是創設不久的大學,只要具備適當條件,也能進行世界水準的研究」。這意味著,單純向所有大學撥款的時代已經終結,在戰略上培育有特色研究的大學尤為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生川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