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人平均每月勞動時間136小時,復甦遲緩
2022/09/06
因新冠疫情而低迷的日本勞動力資源並未恢復。就業人數正在回升,但每人平均勞動時間復甦緩慢。這反映出餐飲店等無法保持從前的營業狀態。如果不提高生産效率、使勞動力通過重新學習轉移到增長領域,家庭收入就會增長乏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狀態可能會持續下去。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每月勞動統計調查顯示,2021年度的月均實際勞動時間為136.0小時,同比增加1.4小時(1%)。未能彌補2020年度減少的4.2小時(3%),與疫情前的2019年度相比,減少2.8小時(2%)。
尤其是受到防疫行動限制措施影響的行業,勞動時間水準比較低。在勞動政策研究與培訓機構擔任主任研究員的戶田卓宏對比了2020年3月和2022年3月的正式員工等普通勞動者12個月移動平均勞動時間,發現住宿業與餐飲服務業減少了12%以上。受疫情直接影響較小的製造業和建築業也減少了約2%。
英國調查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山口範大的分析顯示,美國2022年4~6月的勞動投入量比2019年10~12月增加1.3%。勞動投入量是用雇用人數乘以每人平均勞動時間計算出來的。日本減少1.1%,其中0.8個百分點是勞動時間減少造成的,0.3個百分點是雇用人數減少造成的。
![]() |
山口範大指出,「日本在疫情下維持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通過減少各個崗位的勞動時間調整了勞動量」。日本政府持續採取特例措施,提供優厚的雇用調整補助金來支援企業支付停工補貼,優先考慮的是維持就業機會。
餐飲等需求恢復緩慢的行業也可以繼續保持人手。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失業率得以降低,但工資總額很難提高。戶田卓宏指出,「如果今後勞動時間仍無法恢復,將成為抑制工資的主要原因」。
![]() |
資料圖 |
由於推行工作方式改革,日本的勞動時間在疫情前就呈現出減少傾向。2019年4月出台了加班時間上限規定。2021年度的實際總勞動時間比1990年度減少了約兩成。如果生産效率不能在勞動時間縮短的同時充分提高,工資無法上漲,收入就會低迷。
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年度勞動時間(2015年=100)指數來看,2019年日本減少到95.6,2020年進一步下降到92.9,2021年也只有93.5,恢復緩慢。即使只比較2021年的水準,日本也大幅低於美國(100.4)和歐元區(97.0)。
![]() |
從2021年的年度平均工資(按各國貨幣計算)相較於2019年的增長率來看,美國達到14.1%,英國達到6.4%。而日本只有1.5%。
關於平均勞動時間的減少,日本綜合研究所副理事長山田久表示,「很多女性和老年人開始做零工,這一點也産生了很大影響」。可能還存在為了育兒和護理病人等選擇短時間工作的情況。他指出,短時工較多的背景原因是「日本具有特殊性,家務和育兒偏向於由女性承擔」。
山田久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對各個國家進行了比較,無論是日本男性還是女性,每週工作1~29小時的人數比例均超過法國、英國和德國。工作30~39小時的人數比例則低於這些國家。
也有人為了享受稅收方面上的配偶扣除制度(指如果配偶無收入或收入少,納稅人可在扣除一定金額後申報所得稅),主動限制勞動時間。人口減少導致日本的勞動力資源日益萎縮。在通過推行數位化等來提高生産效率的同時,還需要營造可根據勞動者的意願靈活增加勞動時間的環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