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日本創業難在哪?

2023/08/01


      日本提出通過培育初創企業來促進技術創新,但外國人在日本的創業熱情和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日本面向經營者的在留資格的門檻較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合組織)的吸引力評估結果顯示,日本在24個國家中排名靠後,僅位列第21位。在美國等國家,移民創立的新興企業提高了經濟活力,而日本對相關環境的構建和完善還僅僅在路上。

   

 

      來自蒙古國的索多(音譯,全名:奧東奇梅德·索多塔維蘭,23歲)是東京大學的4年級學生。他從事人工智慧(AI)圖像識別的研究,是一位擁有創業者面孔的「多面手」。

   

      索多在2020年成立的「IntegrAI」銷售用AI攝像頭自動監視工廠等設備的系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等引進了該系統。但索多每週只能工作28小時以下。對他構成障礙的是日本的在留資格制度。

  

      工作限制妨礙「多面手」留學生創業

     

      索多獲得的在留資格是「留學」,這一資格對在日本工作等勞動行為存在限制。以企業經營者等人為對象的在留資格是「經營·管理」,要求達到的條件是(1)雇用兩名以上在日本居住的正式員工或註冊資本達到500萬日元以上、(2)擁有獨立的經營場所等。對於缺乏業績和資金能力的年輕人來説,門檻很高。

  

索多具有留學生和創業者的雙重身份

      

      索多和同樣來自蒙古國的同鄉諾姆哈(音譯,全名:巴亞爾巴特·諾蒙巴·亞斯加蘭特,23歲)3年前立志創業時,兩人還是日本長岡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的留學生。因無法達到註冊資金等條件,便由所屬研究室的教師擔任代表董事,由此才得以成立法人。後來經營走上正軌,4月諾姆哈就任代表董事,並變更為經營者資格。據説,如果是小規模企業,很難有兩個人同時申請下經營者的在留資格。

  

      日本在培育初創企業方面落後於其他國家。美國調查公司對比了截至2022年7月的各國數據,從獨角獸企業(企業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的數量來看,美國為633家,中國為173家,而日本只有6家。


  

      除了風險投資(VC)規模小、融資困難等原因之外,缺乏創業熱情也是一大課題。日本內閣官房的資料顯示,從認為創業是理想職業選擇的人的比例來看,中國為79%,美國為68%,而日本只有25%,在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水準。

  

      不過,眼下也出現變化的跡象。日本經濟産業省2022年度的調查數據顯示,日本的大學創辦的初創企業超過了3700家。比上財年增加477家,增加數量創出新高。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政府2022年11月制定了初創企業培育5年計劃,提出了發掘和培養年輕創業者的方針。海外人才在日本發揮力量也受到期待。熟悉在日本外國留學生情況的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九門大士解釋説「歐美和亞洲有鼓勵創業的文化,留學生等的創業意願很高」,但日本的創業環境依然不夠理想。

  

      經合組織3月首次公佈的圍繞外國人創業環境的國際比較結果顯示,日本在24個國家中排在第21名。跨國企業數量、成為投資者的路徑、稅制、取得國籍的容易程度等30多個項目的分析結果顯示,日本在在留資格認定的審核的嚴格程度及隨同家人的就業限制方面獲得的評價很低。

  

      日本政府為了促進創業,也不斷放寬在留資格。但仍很難説已成為便於利用的制度。

  

      日本出入境在留管理廳2020年起設立了對從日本國內大學畢業後打算創業的留學生最長批准2年被稱為「特定活動」的在留資格的制度。條件是大學扶持創業活動等,但關於該制度的利用情況,日本出入境在留管理廳稱「尚未統計」。

  

      日本地方政府的優待簽證、4年內創業51項

  

      另外,日本經濟産業省2018年創設的優惠政策「外國人創業活動促進事業(初創企業簽證)」也是其中一項舉措。如果日本地方政府審核認為業務計劃等有可能實現的話,最長將允許在日本停留1年。截至3月,日本有16個地方政府參與,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各地方政府發現,有使用業績的是10個道府縣和市區,4年內有51個項目實現創業。

  

      其中,75%集中在東京都澀谷區、福岡市和大阪市。2019年4月啟動業務的愛知縣截至2023年3月,報名1項,創業成績為零。負責人沮喪地説:「外國人還不太了解這項制度」。日本經濟産業省近期將修改告示,改成VC等民間組織也可以提前審核的制度。還考慮將在日停留時間最長延長1年。

  

      熟悉日本在留資格制度的山?康嗣律師指出:「上學期間創業及邊在公司上班邊做副業的例子越來越多,但(日本的)在留資格制度跟不上需求」。以作為在留目的允許的活動為前提,「需要更加靈活地認可創業和副業。(日本)各省廳還需要修改分散的創業促進措施,使其變得統一易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