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CEO楊元慶:手機業務有起伏很正常
2017/04/20
中國的聯想在個人電腦全球份額方面,的2成,與美國惠普爭奪首位寶座,但市場似乎在持續萎縮,而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後似乎業務也不理想。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楊元慶日前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
記者:聯想的個人電腦業務增長的空間似乎不大了,而手機業務也好像不理想。聯想今後的戰略是什麼?
![]() |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楊元慶 |
楊元慶:現在聯想的戰略是「三波」,第一波是我們的核心業務——PC,雖然在過去幾年有下降,但是我們覺得下降基本上到頭了、結束了,後面應該是穩定和有所增長。原因主要是兩點:一點是企業的PC過去是3-4年更新一次,現在已經拉長到5-6年,企業總得要有PC。另外消費新的增長空間已經明確了,比如在家玩遊戲需要、學生上學也需要,所以我們認為PC還是有增長空間的,我們還是會堅持大力去發展。
第二波就是我們的新興業務,智慧手機和數據中心的業務。兩年多以前通過併購IBM的X86的伺服器和谷歌那裏買的摩托羅拉手機實現了我們全球化的佈局。在整合的過程中,我們還是有些起伏,業績不是那麼穩定,但這是非常正常的。10多年前,我們買IBM的PC,前面幾年也是非常的不順,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否則話就不用整合了。
有團隊的整合、文化的整合、産品的整合、品牌的整合,這些事情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我們現在才兩年半的時間,業績有起伏我們認為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認為從下半年起,我們的手機業務就會恢復到盈利的軌道上來。數據中心可能需要的時間更長一點,但是總體上來講,都是在我們的控制和預期之中。未來這兩個業務都會成為跟PC業務一樣大的核心業務,成為增長的動力和盈利的引擎。
![]() |
第三波就是未來的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的去準備。聯想的戰略就是設備+雲(device+cloud)。這裡面又有兩個層面,一是和現有的業務,包括PC、數據中心都應該更加關注雲和雲服務,我們過去是做硬體,做device,但是未來只有device是不夠的,所以PC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永遠線上。
PC是聯想最強的,我們正在培育智慧手機和數據中心,我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我們業務的核心,與此同時,我們積極地發展第三步。
記者:聯想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如何?
楊元慶:聯想現在一年的研發費用是15億美金,全球有6000-8000個工程師,做多個設備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圍繞著剛才我講的方向,陸陸續續已經有産品推出了。比如我們在世界電子消費展上展出的智慧音響系統、智慧電視,包括去年推出的AR手機系列和YOGAbook。到2020年,投資60億美金左右沒問題,當然這些投資裏應該更多地向第三波傾斜。
介紹一下亮相的研發體系,我們其實有三塊都是對未來的研發有貢獻的。第一就是研發團隊,他們開發一到兩年的産品,兩年之後就要上市的産品。第二就是研究院,準備3-5年的技術。第三就是聯想創投計劃,主要是在公司之外去尋求新的技術,然後投資,看如何能夠把技術和公司研究的技術、開發的産品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叫這個為三條腿的研發機制。比如研究院,現在關注的是三個方向,第一是普適計算,重點AR的方向;第二是軟體定義的數據問題,數據中心問題。第三個人云、大數據等內容。投向這個新興的領域的投資肯定不止兩成,因為光投向研究院的投資已經佔到百分之十幾了。研究院和創投的投資全部都是投在第三波裏面,光這兩個我估計就會達到20%,每年我們在研究院和創投的投資都是在2-3億美元。事業部其實也是很多都在做第三波的事情,比如做智慧音響、智慧電視等都是投在事業部的。所以説20%以上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記者:未來聯想這三波在營收上的佔比會是多少?
楊元慶:關於營收的佔比,我們當然希望我們的第二波成長得快一點,就是我們的智慧手機和數據中心業務。5年以後,可能我們的第三波就可以往上走了。5年以後,我們希望第二波的業務和第一波的業務差不多,然後第三波業務上到10%左右,這個樣子的話比較理想。這兩年營業收入沒有怎麼增長的原因是PC市場不好,但是也要到頭了。我覺得第二波應該增長上去,了,因為整個市場是4500億,我們的手機還不到100億,所以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的。
記者:聯想在日本已經向NEC的PC出資,為什麼最近又要向富士通的PC業務出資?
楊元慶:對於富士通的收購,首先是符合我們的戰略,第一波是我們核心的PC業務,因為這個行業現在在整合,未來不會有很多的公司,只會留下三、四家,所以我們要做整合要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第二,富士通和我們有很多synergy,富士通30億美元的PC業務,聯想300億美元的PC,我們可以讓它的盈利最大化,可以享受到我們的採購等方面的優勢,放大我們的盈利。
所以如果我們第一波有更大的盈利的話,可以去支援我們第二波和第三波的發展。另外,我們也可以好好地利用富士通這個品牌在日本市場的影響力。比如我們對NEC的收購,通過我們規模、産品的創新設計來保證他産品的競爭力,並沒有改變NEC這個品牌。所以未來的話,富士通也是一樣,他面對他的客戶的時候依然是保持富士通的品牌,但是我們會使他的産品更加有競爭力。
當然,我們是希望談判進程越快越好。關於談判的時間表,我沒有辦法提供。但是我們希望能夠達成雙方都滿意的交易,不僅是雙方公司,而且讓日本市場、用戶最大的收益。關於與富士通進行的伺服器和雲服務的談判,也是在進行之中。剛才我也講了,關於雲服務這一塊,我們主要不是收購,是合作。所以關於和富士通的收購還是關於PC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