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拉開中美「數位冷戰」序幕

2018/06/15


       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ZTE)的制裁以罰款和更換管理層作為交換條件而解除。美國對於超出預期的制裁效果的自信增強,預計今後也將高科技制裁作為對華籌碼。而中國鑒於此次教訓,將加快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中興問題的解決也有可能成為爭奪未來技術主導權的「中美數位冷戰」的序幕。

 

       「違反美國法律就要承受巨大損失,其他企業應該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了」,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67日在美國電視節目中強調了制裁的威力。

 

 

       4月,中興由於參與和朝鮮及伊朗的交易,被禁止7年內與美國企業交易。由於半導體等眾多零部件依賴美國企業,中興無法製造智慧手機和通信設備,處在存亡的緊要關頭。

 

       美國認為制裁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中國領導人也多次就中興問題詢問美國總統川普。白宮相關人士表示,「由此可見,要想讓中國産生反應,針對對央企等是上策」。

 

       美國政府還將目光投向銷售額是中興5倍以上的華為技術。美國司法部似乎正在調查該公司是否與伊朗進行違法交易。美國今後有可能繼續將高科技制裁作為對華談判籌碼。

 

       制裁中興讓中國受到很大衝擊。

 

       中國自2017年秋季十九大前夕開始大力弘揚國威,表示在技術水準上接近已開發國家。在國際專利申請方面居世界前列的中興就是代表案例。但因為美國制裁,核心技術依賴於美國的事實和不完善的合規體制曝光。中方陷入了「強國路線」可能也被質疑的境地。

 

       「實踐反覆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5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面向科學家們這樣強調。他呼籲只有實現核心技術國産化,才有能力和美國抗衡。

 

       在中興被制裁後,習近平考察了投入巨大國家預算建設的半導體工廠。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不惜任何代價研發國産半導體的強硬言論。在中美貿易磋商中,美國要求中國停止力爭成為世界第一技術強國的産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但中國沒有答應的跡象。

 

       中興被制裁顯示出核心技術依賴海外的中國的脆弱性,成為加快技術自主開發的契機。制裁有可能成為美國對中國技術優勢發生動搖的轉捩點。

 

       實際上,在一些領域,中國正在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

 


       例如人工智慧(AI)。在中國,AI初創企業激增,關於AI的論文篇數和被引用次數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擁有5萬名以上AI人才。截至2017年,對AI企業的投資額累計達到635億元,接近美國的6成。

 

 

       中國在圖像識別方面也領先於世界。在2017年的圖像識別國際性認證會議上,中國企業在全部8個領域獲得了第一名。在圖像搜索速度和準確性上,阿里巴巴集團被認為超過了美國谷歌。北京一家新創企業開發的面部識別系統被用於監控系統。中國能從14億人收集豐富多彩的數據,其環境有利於AI技術開發。

 

       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質疑中國以國家的強大意志收集數據、培育企業的姿態,擔憂數據被濫用。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副主席、民主黨議員馬克·華納(Mark Warner)警示稱,「美國企業應對與中國企業的交易保持慎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原田逸策 北京、鳳山太成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