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從貿易戰到科技戰 東芝事件啟示
2018/05/0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沈建光: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將攜官員於5月3日至4日訪華磋商貿易問題,筆者認為此次訪華雙方或互有妥協,中美貿易戰風險可期緩釋。但另一方面,4月25日媒體報導稱,美國司法部正就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規定進行刑事調查,對比之前中興受到的美國商務部的行政處罰,性質更嚴重。從中興制裁,到華為刑事調查,筆者認為,上述事件很難孤立來看,一系列動作加大了中美從貿易摩擦延伸到科技戰的可能性。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的戰略意圖是什麼?美日貿易戰中,似曾相識的東芝事件又可提供怎樣的經驗教訓?而一旦中美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中興制裁標誌中美博弈升級
中興、華為制裁雖然是企業層面的爭端,但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顯然很難簡單的解讀,其背後折射出中美關係緊張態勢的升級。在筆者看來,中美博弈因短期、中期、和長期有明顯不同。
|
即從短期來看,貿易爭端被作為重要武器,這是川普兌現競選承諾,尋求政治資源鞏固的籌碼。從中期來看,中美之間的科技競賽,遏制中國製造業崛起,兩國在製造業與技術層面的競爭是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訴求。而從長期來看,超過經濟領域,出於「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美國可能掀起對華的全面反制,無關乎川普,甚至未來無論誰出任美國總統,緊張關係都將延續。
結合當前局勢來看,貿易戰擴大到科技戰或是兩國博弈全面升級的體現,是中美之間短期博弈上升到中期博弈的變化。此次美國選擇對中興、華為發起制裁,即選擇美國相對佔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産業出手,源於其看到了此領域過去十年來,中國的高速發展以及潛在威脅。可以看到,在人工智慧、雲技術、物聯網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異軍突起,在短短幾年時間發展勢頭壓過傳統科技強國德國、日本,直追美國。
如在人工智慧領域,分析機構CB Insights發表了2017年人工智慧趨勢報告,中國人工智慧相關企業2017年融資額超過美國,首次躍居全球首位(中國企業佔48%,超過美國的38%)。另外,在高科技成果普及方面,中國甚至部分超過美國,如根據Ipsos調查結果顯示,截止2016年,移動支付普及率中國以77%的比例居世界第一,美國和德國的普及率為48%,日本的普及率為27%。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