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下中國企業赴美IPO反激增
2018/08/24
在美國股票市場上,中國企業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迅速復甦。2018年以電商等IT企業為中心,大型上市案件接二連三,融資額截至目前已經超過上年全年。IPO數量也呈成倍增長態勢,絲毫看不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在中國大陸和香港股市表現低迷的背景下,充滿活力的美國IPO市場吸引了眾多企業。
融資額和IPO數量均在增加
據調查公司Dealogic統計,截至8月17日中國企業在美IPO融資額達59億美元,已超過2017年全年的水準(38億美元)。從2018全年來看,預計將創下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赴美上市以來的最高水準。
![]() |
拼多多赴美上市的有關活動(7月,上海,reuters) |
其背景是大型IPO案件出現增加。例如,中國第3大電商平臺拼多多7月的IPO籌資16億美元。
拼多多此前作為一家「獨角獸企業」而被熟知。Dealogic的數據顯示,作為在美國單獨上市的中國企業,拼多多的融資額創歷史第4高記錄。創業僅3年時間的該公司股票總市值就超過200億美元。
不僅是融資額,中國企業赴美IPO數量也出現增加。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負責吸引亞洲企業的鮑勃﹒瑪科依(音譯)預計,今年IPO企業數量「將達36家左右」,比上年倍增。
8月,在中國市場與美國特斯拉競爭的純電動汽車(EV)企業上海蔚來汽車(NIO)也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上市申請。年內網際網路服務巨頭騰訊控股的音樂部門也將赴美上市。
貿易摩擦無法阻斷資金流動?
美國美林銀行的美洲資本市場部負責人吉姆﹒科尼(音譯)就今年中國企業赴美IPO數量激增的原因表示,「與歐洲和亞洲相比,在美國股市上市時和在流通市場上容易獲得較高價格」,稱主要與股市投資環境有關。
![]() |
以高科技股為中心,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至史上最高點位。投資者因為股價上漲而願意冒險,為了獲得更高回報,而將資金投向IPO的股票。
一方面,中國本土的上證綜合指數和香港恒生指數受經濟減速擔憂影響,降至年初以來的最低點位。7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智慧手機巨頭小米的融資額低於預期。
在中國運營汽車金融平臺的燦谷公司的首席財務官(CFO)表示,之所以選擇赴美上市,是因為美國市場成熟,流動性高,投資環境充滿吸引力。同時指出,能在美國接觸到最佳的企業管理方式和面向投資者的資訊也是有益的一面。
![]() |
以往,中國企業通過收購美國的上市企業實現在美上市的「借殼上市」等做法遭致了強烈批評。2011年之後,與中國企業保持一定距離的投資者不在少數。但近年來,由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交易所強化審查,以及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等成功案例有所增加,中國企業正在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賴。
另外,中國的有潛力初創企業方面,通過風投基金等獲得美國資金的情況也在增加。通過IPO獲益的事例也不在少數。即使存在貿易摩擦也無法完全阻斷資金流動,這或許是目前的實際狀況。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負責吸引亞洲企業的瑪科依也表示「目前還看不到(來自貿易摩擦的)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紐約 宮本岳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