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爭的正面效應
2018/07/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雖然説這樣一個命題有可能在一些讀者中造成誤解,但畢竟中國人的思維講究辯證法,所謂的一分為二,所以,我還是決定來寫一下我的觀點。
毋庸置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會在很大程度上給中國的貿易出口帶來很嚴重的麻煩。中國每年實現的貿易出超的78%來自對美貿易。也許有人會説,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不怕。那是肯定的,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沒有人能夠置中國于死地。
|
但貿易戰爭給中國帶來的麻煩會很大。一個直接的影響就是讓外國企業的對華投資變得越來越謹慎。中國是世界工廠,但如果從中國向世界最大的市場美國出口遇到麻煩,那外國企業就會考慮把工廠搬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去。
當然,美國也不一定能撿到多少便宜。首先,即使美國制裁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但美國的整體的貿易收支仍然不會平衡,因為美國不從中國進口商品,但沒有辦法在美國國內生産,總是要從別國進口。如果別國生産的同樣商品的價格比中國的貴,那必然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所以貿易戰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那麼,貿易戰爭會有什麼正面效應呢?
畢竟,貿易戰爭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壓力,而壓力往往能轉換成動力。今天中國經濟體制的宏觀建構應該説是朱鎔基總理時奠定的,但當時時間不夠,無法將改革進一步到位,那以後所有的改革幾乎處於徘徊狀態。國有企業改革見效不大,金融市場的開放也舉步維艱。
為什麼改革如此之難?
黑格爾説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現在的體制一定會有既得利益者來保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恰恰是改革的絆腳石。
中國經濟的改革目的不是為了美國人而改。大型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早已是事實。鋼鐵、電解鋁、水泥等産業的過剩産能幾乎都是國有企業所擁有。民營企業通常不可能長期擁有過剩産能,那將意味著企業的倒閉。但國有企業不然,因為他們有恃無恐。反過來説,如果國有企業在制度上還有優勢的話,那40年前根本就無需費那麼大力氣,改變方針,搞改革開放。
此次貿易戰的正面效應就是外來壓力倒逼中國深化改革。我不認為美國總統制裁從中國的進口是為了幫助中國改革,用其自身的話説就是美國第一。但這種制裁間接地幫助中國推動改革是有可能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