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美元融資成本上升

2019/02/19


     中國企業在籌集美元上似乎陷入了苦戰。美元計價公司債的發行利率最近3個月平均達到7.8%,與1年前(5.6%)相比提高2%。期限也縮短了0.7年左右,融資環境惡化明顯。中國國內出現的債務違約和經濟減速導致的業績低迷正在導致利率走高。如果融資成本持續上升,有可能擠壓企業業績和資金週轉,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包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統計了總部設在中國的企業自2016年以後發行的約400隻美元債,不含銀行發行的債券。觀察每3個月的利率平均值,2016和2017年在5~6%左右,但進入2018年後開始超過7%。到期的平均期限在2018年12月~2019年2月為2.6年,與上年同期(3.3年)相比縮短。對企業來説,意味著即使支付較高利率,也只能籌集期限比以前更短的資金。

 

 

 

   此外,利率超過10%的案例也在增加。在涉足房地産開發的企業中顯得突出,當代置業1月發行的期限1.5年的公司債利率達到15.5%。期限2年的美國國債收益率為2.4%~2.6%,也就是説需要十多個百分點的風險溢價利率。

 

   綠地控股集團和中國恒大集團等房地産大型企業也以8~9%左右發行美元債。海航集團(HNA)2018年10月底發行的公司債的收益率達到12%。

 

   公司債發行利率上升的原因有2個。首先被列舉的是中國國內出現的公司債債務違約。人民幣計價債的違約金額2018年達到逾1200億元,2019年截至2月中旬超過100億元。

 

    中國的公司債多以銀行為買家,對投資者並未産生巨大影響。海外投資者持有較多的美元債的違約件數僅為1位數。但中國企業被認為「存在以銀行的支援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推遲償還本息的企業」(外國銀行),投資者的警戒出現加強。

 

    此外,以經濟減速和中美摩擦為背景的企業業績惡化風險也在推高利率。在上海和深圳市場上市的3600家企業中,2018財年(截至2018年12月)最終損益低於上年的企業達到約1100家。預計其中400家出現最終虧損。

 


 

    已披露業績預期的逾2600家企業的數據顯示,出現3%的最終利潤下降。中國為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正在推進公共投資和擴大減稅。但不少觀點認為,刺激對策效果顯現要等到2019年下半年,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資金週轉改善遲緩。

 

   在企業恢復盈利能力需要較長時間的背景下,過去發行的公司債相繼迎來償還期,這一點也構成負擔。野村國際的推算顯示,到2020年底,每個季度平均有330億美元以上美元債到期。

 

   公司債發行方的3分之2是房地産等實業企業。假設再融資時出現2%的利率上升,支付利息將以每年十數億美元的規模增加。野村國際的經濟學家王立升認為「有可能擠壓資金週轉和企業收益」。

 

北京的房地産建設工地(資料圖、REUTERS)

 

   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中國截至2018年9月底背負超過5千億美元的美元計價債務。不受控制的美元利率的上升是中國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之一。

 

   如果償還金額多於債券發行,將導致美元從中國流出。中國拼命通過放寬債券投資限制等舉措吸引海外資金。如果企業的美元債發行陷入停滯,政策的效果將減弱,還將損害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評價。

 

   由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提出調整貨幣緊縮路線的方針,金融市場正在恢復平穩。但中國企業面臨的環境仍未改善。如果高利率和美元籌集難導致債務違約多發,有可能導致混亂。

 

    外債的發行方還包括被稱為「融資平臺」的中國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資公司。如果支援房地産公司和融資平臺的外匯籌集,將使過剩債務等結構性問題得不到解決,而如果容忍優勝劣汰,招致意想不到的經濟減速和資金外流的風險將隨之提高。中國的選擇有些艱難。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