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興倉庫機器人企業挑戰亞馬遜
2021/10/20
物流倉庫的自動化機器人作為幕後英雄支撐了電子商務(EC)的發展。如今,全球的初創企業正展開激烈的物流機器人競爭。面對借助自主開發領跑的美國亞馬遜,以低價格為賣點的中國北京極智嘉科技(Geek+)等廠商正在崛起。它們面向希望在不依賴亞馬遜的情況下構建自主物流網的電商企業,積極爭取訂單。
電商倉庫自動化的開創者是亞馬遜。2012年,亞馬遜斥資7.75億美元收購了開發機器人的美國Kiva Systems。以該公司的技術為基礎,開發了鑽入貨架之下、沿著倉庫內的移動路線把貨物運至工人身邊、被稱為「貨架搬運型」的機器人。
![]() |
在通常的倉庫,工人在貨架之間來回走動分揀貨物。但如果分揀的商品數量龐大,行走的距離將延長,效率低下。亞馬遜借助不讓工人移動、而是讓貨架動起來的逆向思維,建立了工人能集中精力完成打包作業的機制。亞馬遜正在全世界的自主倉庫引進物流機器人,包括其他種類機器人在內運作著35萬台。
重視配送速度
引進機器人等提升物流服務直接關係到電商企業的競爭力。普華永道集團(PwC group)以世界8000多名消費者為對象實施的調查顯示,在電商領域最為重視的項目中,「配送速度和可靠性」被提及。
亞馬遜2019年為了在美國國內加強次日送達服務,實施了3000億日元規模的投資。隨後,新冠疫情推動電商擴大,亞馬遜加快了投資。進入2021年後,在美國新建了250多個物流基地。
不過,亞馬遜並不對外銷售機器人。在此背景下,面向其他電商企業和希望構建自主物流網的企業,自主提供與亞馬遜同樣的貨架搬運型機器人的初創企業正在崛起。代表就是中國的極智嘉。
2015年創建的該公司向阿里巴巴等供貨,在世界20個國家的200多家企業的倉庫,有約2萬台機器人正在運作。據稱與依賴人力的倉庫相比,能把作業效率提高至3倍以上。
極智嘉選擇勞動力短缺嚴重的日本作為進軍海外的第一站。耐吉日本公司位於千葉縣市川市的倉庫引進了約200台,屬於日本國內最大規模。
極智嘉的優勢在於能配套提供廉價的通用機器人和倉庫運營經驗。耐吉日本公司的倉庫也充分利用極智嘉的經驗,在引進機器人後,與進出貨數量的波動配合,推進優化商品和工人配置等。在單純引進機器人的提升效果之外,出貨效率也提高了8成。
亞馬遜作為巨大的平臺提供商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加強品牌管理和避免價格競爭,企業停止在亞馬遜上開店或開始構建自主物流網的案例也相繼出現。
耐吉建立自主物流網
耐吉2019年宣佈了撤出亞馬遜的方針。建立自主物流網的趨勢還擴大至耐吉以外。極智嘉日本法人的社長佐藤智裕幹勁十足地表示,「希望提供亞馬遜以外的選項」。
同樣涉足貨架搬運型機器人的美國初創企業GreyOrange也瞄準了希望建立自主物流網的企業的需求。該公司2011年在印度創建,除了美國沃爾瑪旗下、印度電商企業Flipkart之外,還向德國愛迪達和瑞典Hennes & Mauritz(H&M)等供貨。
採用與亞馬遜不同工作模式的機器人也不斷普及。例如「立體自動倉庫」,這種倉庫把商品堆疊到天花板的高度,由機器人取出被賣出的商品。與平置的倉庫利用的貨架搬運型機器人相比,設備投資增加,但存儲效率更高。
![]() |
倉庫機器人(資料圖) |
從這種方式來看,挪威企業AutoStore把裝有商品的專用貨櫃放入網格狀支柱中,由馬達驅動的專用機器人負責出入庫。貨物的堆疊高度已經接近天花板,倉庫內不需要人員通道,存放密度提高至此前的4倍。
AutoStore在30個國家的700多個基地有超過3萬台機器人運作,客戶包括德國彪馬和英國零售巨頭Asda。AutoStore的首席執行官(CEO)Karl Johan Lier認為,亞馬遜是潛在客戶之一,但同時表示「通過引進我們的産品,亞馬遜的競爭對手能提高物流效率」。
4月,AutoStore從日本軟銀集團獲得28億美元出資,今後將加強開拓亞洲市場。在日本,似鳥控股於2016年引進該公司的機器人。2021年3月,AutoStore的系統在軟銀集團控股的新一代基地投入運作。
關於立體自動倉庫,除了AutoStore以外,美國初創企業Alert Innovation向沃爾瑪的美國店舖供應産品。在日本,Alert Innovation攜手村田機械,首家客戶是體育用品企業愛蓬(Alpen),2021年11月在自身倉庫正式開始運用。據稱貨物的存儲密度提高至此前的1.6倍,分揀相同貨物所需的人手減少6成。
亞馬遜通過收購等方式積累技術,擁有大量無人搬運相關專利。德國諮詢企業羅蘭貝格的合夥人小野塚徵志認為,「如果不具備亞馬遜那樣的規模,自主研發技術就沒什麼益處」。在構建不依賴亞馬遜這樣的平臺提供商的物流網方面,與機器人初創企業的合作將成為關鍵。
市場規模將在5年內翻一番
美國調查公司LogisticsIQ的統計顯示,倉庫自動化系統的世界市場規模到2026年有望增至2021年的約2倍,達到300億美元。預測稱由於新冠疫情影響,食品的電商化也取得進展,將拉動倉庫自動化系統市場增長。
在此背景下,不僅是電商專用倉庫,在現有的依賴人力的倉庫中追加引進機器人、提高作業效率的趨勢也將擴大。能在倉庫內與工人協同工作的「協作型」機器人是今後的增長領域之一。
![]() |
協作型機器人能在倉庫的貨架之間自由走動,把工人分揀的貨物運到指定位置。雖然無人化的程度低於貨架搬運型機器人等,但不需要對專用貨架投資,容易在現有的倉庫引進。
中國企業炬星科技正在京東集團等的基地引進協作型自律移動機器人。搭載攝像頭和高性能感測器的機器人在倉庫內移動,掌握貨架佈局等情況後,由協作型機器人展開工作。在日本,物流中心代理公司「關通」運營的面向樂天集團的基地將引進炬星科技的機器人,力爭到2022年引進1500台左右。
目前,亞馬遜宣佈新招聘12.5萬名員工在美國的倉庫等處工作。在一部分地區,簽合同時支付3000美元簽字費,自2022年1月起,還以在倉庫工作的員工為對象,全額支付大學學費。面對新冠疫情後的需求激增和勞動力爭奪激化,電商企業等不得不採取新措施。包括與人類協作的理想方式在內,有可能需要採用新模式的倉庫機器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