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行業迎來黃金期?

2023/04/25


      中國在加速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材料等供應鏈的完善。在美國加強半導體領域對華限制的背景下,中國製造設備的營業收入增至5年前的6倍,中國半導體大型企業的國産採用率被認為已達到約3成。大型製造設備和材料企業獲得政府支援,正在推進合計約500億元規模的投資,政府和企業合作對抗美國。

 

      半導體的(美國等與中國的)脫鉤似乎不可避免,對於涉足製造設備和材料的中國企業來説,這是最好的商機——上海矽産業集團總裁邱慈雲4月18日~19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的有關半導體供應鏈的國際會議上如此強調。

  

 

      實際上,由於美國加強管制,部分外國製造設備的進口陷入停滯。另一方面,中國政府2015年在高科技産業扶持政策《中國製造2025》中將半導體定位為重點産業,通過補貼和政府基金的投資加以扶持的中國製造設備和材料企業的存在感在提高。

 

 營業收入增至6倍

 

      政府旗下最大的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廠商北方華創科技集團(NAURA)2022財年(截至2022年12月)的營業收入為146億元人民幣,增至2017財年的逾6倍。

 

      北方華創被認為向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SMIC)、中國存儲晶片大型企業長江存儲科技(YMTC)供貨。北方華創將在北京市建設總投資38億元的新工廠,在2024年之前投産。

 

      排在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第2位、涉足蝕刻的中微半導體設備(AMEC)2022財年的營業收入也增至2017財年的約5倍。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團體的數據,預計半導體製造設備2022年的營業收入達到約520億元,增至2017年的約6倍。在材料方面,2022年約為620億元,增至2017年的近3倍。上海矽産業集團的營業收入在同一時期增至約5倍。中國媒體報導稱,中國半導體工廠引進中國企業製造設備的比例從2021年的21%提高至2022年的35%。

 

      由於中美矛盾的尖銳化,中國計劃向國內企業提供優厚援助。越來越多觀點認為,中國將向半導體領域提供1萬億元以上的支援。

 

      國際半導體組織SEMI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營業收入2022年減少5%,但仍連續3年位居世界首位。認為2023年也存在著眼於美國等進一步加強管制的搶搭末班車需求,將實現增長。

 


   

      實際上,中芯國際計劃在2023財年維持與上年持平的投資,力爭向中芯國際等供貨的中國大型企業正在擴大投資。新工廠和研究設施的建設正在推進,2022年起公佈的投資額合計被認為達到500億元規模。

 

      在廣州的會議上,應用材料公司(AMAT)、KLA和科林研發公司(LamResearch)等美國大型企業、德國西門子等作為贊助商參加,尋找在中國的商機。KLA由新加坡籍高管推銷了面向汽車的技術等。

 

廣州有關半導體供應鏈的國際會議上的中芯國際的展臺(4月18日)

 

 海外企業尋找商機

 

      美國等大型半導體製造設備企業之所以專注於中國市場,是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還是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市場。中國研究半導體領域的芯思想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在美國三大半導體製造設備企業2022年的營業收入中,中國佔比達到約3成。

 

       此外,美國的對華管制措施針對的是用於運算的「邏輯半導體」、電路線寬在10~14奈米以下等的尖端技術領域,允許出口成熟領域的製造設備。「如果失去中國業務,企業整體的盈利將惡化,研發也將受到不利影響」(外資企業高管)

 

       在日本企業中,雖然迪思科和日立製作所集團的標誌出現在贊助商名單上,但盯著美國企業的動向,態度低調。一位外資大型企業的高管透露,「如果退出中國市場,將讓當地企業獲得成長的機會」。

 

      對於半導體行業來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因此不容忽視。美國等海外企業將在保護尖端技術的同時尋找商機,而中國企業則希望在與海外企業合作的同時獲得尖端技術,政府也捲入其中的博弈和競爭日趨激烈。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廣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