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單位勞動成本已超日本
2015/12/08
![]() |
另一方面,在新車市場表現堅挺的美國,將在同樣零部件領域投入約70億日元,以將産能提高8成。
此外,在2014年之前中國市場急劇擴大的智慧手機市場也日趨呈現飽和感,正在對相關企業産生影響。智慧手機零部件的精密加工等使用的日本小型車床製造商津上在中國擁有每月1500台的産能,但今年春季每月只生産了800台左右,而目前僅為300~400台。
此外,隨著人工費的上升,還出現了降低在華生産比例的現象。旗下擁有「GLOBAL WORK」等品牌的Adastria在今後5年以內,將在華生産比例從9成降至7成。
與此同時,越南等東南亞的比例將從1成提高至3成。雖然運往日本的運輸成本將增加,但通過人工費的降低,整體成本將下降1成。
運營「優衣庫」的日本最大服裝企業迅銷此前在華生産比例達到9成以上,但據稱目前已降至6~7成。
同時,還出現了將生産遷回日本國內的趨勢。大金工業2015年度計劃使家用空調在華生産比上一財年降低約2成,減少15萬台,而使日本國內的滋賀製作所的産量增加20萬台,提高至100萬台。
隨著中國與日本的人工費差距的縮小,一直在擴大中國等亞洲産量的日本廠商TDK也轉變了方針,該公司社長上釜健宏表示:「與其重新尋找人工費低廉的地區,不如通過日本國內生産來提升競爭力」。TDK目前正在日本本莊工廠(位於秋田縣由利本莊市)等處建設新廠房。
![]() |
據SMBC日興證券的估算,從中日以美元計算的單位勞動成本來看,截至1995年,日本達到中國的3倍以上。但這一差距不斷縮小,2013年中國反而超過了日本。2014年中國進一步超過日本。
其原因還包括,安倍第2次擔任日本首相以後,日元對人民幣貶值約4成。SMBC日興證券的高級經濟學家渡邊浩志指出:「越是需要勞動者具有較高生産效率的高附加值産品,在日本生産越有利」。
不少觀點認為,中國與日本的勞動成本今後不會再次逆轉。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星野卓也認為,「即使日元升值推高日本的勞動成本,也將低於中國工資上升的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