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迎來現代化黎明

2016/08/31


        過去以效率低下的零散農戶為主體的中國農業正在迎來現代化的黎明。

    20世紀80年代人民公社解體後,中國實行包産到戶,由村委會將土地使用權分配給農民。平均每戶獲得0.6公頃耕地,相當於日本的1/4左右。此後,中國農業長期處於效率低下、難以盈利的狀態。

   但隨著少子老齡化和人口流向城市,截至2014年,中國的農業勞動力在10年間減少了1.2億人,相當於全部農業人口的1/3脫離了農業。

    農地的流轉也在加強。2014年流向大規模農業組織的農地同比增長18%,達到約2700萬公頃,佔中國全部農地的10%。

    中國政府2014年實施了確定農戶土地使用權的農地登記制度,使農地租賃更加方便,推動了農業經營進一步規模化。

    此外,中國還面臨國內糧食穩定供應的問題。白米、小麥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的2014年産量約為6億噸,同比僅增加0.8%。預計到2020年,糧食需求將增加至7億噸。

    自2007年穀物價格出現暴漲以後,中國政府多次採取提高採購價格等手段,鼓勵農戶擴大生産。但自2012年前後起,穀物的政府採購價超過進口價格,進口穀物正在增加。
 
    目前,白米的進口量達到10年前的5倍,大豆也增至2.7倍。如果中國農業不能引進機械實現規模化、提高生産效率,中國的糧食進口擴大可能對全球市場造成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