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降低個稅?
2018/09/28
中國將自10月起減輕個人所得稅,減稅規模達到全年3200億元。此舉意在提高工薪族等中間階層的消費。針對企業,將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在著眼於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刺激對策中,相較於可能導致地方債務問題惡化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國將重心放在減稅上。
此次減稅的核心是,將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從目前的3500元提高至5000元。以年收入約12萬元的北京平均水準的工薪族為例,每年個稅負擔將減輕3000元左右。
![]() |
中國的個人消費一直支撐著經濟穩定增長,但進入2018年後,消費減速傾向日漸鮮明。5月零售業銷售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僅為8.5%,處於15年來的最低水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9月的夏季達沃斯會議上發表演講稱,「中國仍然要在大結構當中繼續推動最終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動力,所以要促進居民多渠道增收、持續增強消費能力。中國即將實施新的個人所得稅法,在這個基礎上,還將首次推出個人在教育、醫療、普通住房、養老等方面的扣除,一定要在不長的時間內讓居民有切身的感受,感受到他們的負擔降低了,收入增加了」,闡釋了降低個稅的目的。
消費減速的原因之一是中間階層收入增長乏力。據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將中國全部家庭按可支配收入分為5檔,2017年最高階層的收入增長9%,增速最高,而中間階層僅為7%。因此,中國決定通過減稅增加低中等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
從城市的工薪家庭來看,住房貸款、子女教育費用和醫療費等擠壓家庭收支,缺少用於消費的資金。因此,此次中國引進子女教育、大病醫療和住房貸款利息等從徵稅所得中扣除的機制。
對於企業,擴大從徵稅所得中扣除2018年初~2020年底之間研發費用的制度。意在推動企業的技術革新。
此次的稅制改革需要修改法律,全面實施要等到2019年1月。不過,惠及很多人的個稅起徵點提高將自10月起先行實施。這是因為美國7~9月對總計2500億美元的中國産品徵收了額外關稅,預計10月以後會出現出口減少等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李克強強調稱,「中國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中國對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的公共投資大幅擴大顯示出慎重姿態。這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會進一步加重。
![]() |
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會議上講話(19日,天津) |
在難以指望出口和投資的情況下,除了通過降低個稅等來刺激個人消費之外,目前沒有其他有力的經濟刺激舉措。中國政府9月26日宣佈,11月實施今年第2次大規模關稅下調。中國決定2018年累計將消費者和企業的關稅負擔減少600億元。
不過,中國由於稅收結構不夠合理,個人所得稅佔稅收整體的比率僅為8%左右。已開發國家達到2~3成,中國處於極低的水準。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減稅存在導致所得稅佔稅收的比率進一步下降的副作用。
社保負擔加重
在降低個稅的同時,中國將加強徵收企業和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此舉是著眼於老齡化加劇導致的社會保障支出擴大,希望減少徵收漏洞、減輕未來的財政負擔。不過,有估算認為,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將最多增加2萬億元,出現了認為可能拉低經濟的擔憂。
2019年1月起,中國將改為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稅金和社會保險費的體制。中國認為,由於能利用稅務資訊掌握準確的收入,中小企業等的徵收漏洞將減少。
中國的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由於老齡化,以養老保險和醫療為中心,財政補貼虧空的規模增加。2016年財政補貼額達到1.1萬億元,在5年時間裏激增至2倍,加強徵收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中國部分地方政府已開始由稅務部門徵收社會保險費。中國媒體報導稱,在2017年統一徵收體制的河南省,儘管降低了保險費率,但保險費收入仍增加14%。除了工資增長之外,加強徵收將收入增長推高6個百分點。
不過,中小企業等擔憂保險費負擔激增。據國泰君安證券的估算,2017年實際保險費收入比本來應徵收到的金額少了約2萬億元。從國際上來看,中國社會保險費企業負擔重的現象也很突出。中國國務院表示「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正積極打消不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原田逸策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