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台各種對策確保經濟

2019/03/06


      中國為應對經濟減速出台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2019年將實施2萬億元規模的減稅降費,意在避免經濟增長率跌破6%。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表面化的背景下,被迫「背水一戰」,力爭在避免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膨脹的同時提振經濟。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的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但報告中經濟刺激政策隨處可見。

   

      核心政策包括面向企業減稅。中國將深化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並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現行的18~20%下調至16%。減稅降費規模比2018年擴大8成,李克強總理也表示「這會給各級財政帶來很大壓力」。

  

      另外,地方政府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債券發行框架也增加6成至2.15億元。貨幣政策方向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消除了之前的「中立」,明確提出「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

  

        一連串對策反映出中國意識到經濟形勢的嚴峻。中國領導層之前強化了壓縮過剩債務等結構改革路線,但是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資金週轉困難,經濟減速超出預期。加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2018年10~12月的經濟增長率為6.4%,低於「6.5%左右」的全年目標。

   

     2019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在「6~6.5%」,較2018年相比擴大了浮動區間。釋放出在允許經濟一定程度減速的同時,「避免跌破6%」的信號(政府部門的經濟學家)。

  

       轉換政策的背景之一是擔心經濟快速減速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中國政府計算,維持社會穩定每年需新增就業1200萬~1300萬人。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可拉動200萬人就業,反過來計算,就需要經濟增速達到6~6.5%。此外,要想達成「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2019~2020年的年均增速必須達到6.2%。

  


 

       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在2018年秋季之後,放寬了對不經由銀行進行融資的「影子銀行」的限制,最近的經濟指標出現觸底跡象。在世界金融市場也出現了經濟對策的效果出現後,中國經濟在2019年後半年出現好轉的樂觀預測。

   

      但是,將重心轉向經濟刺激政策的話,債務很可能再次膨脹。

 

       李克強在2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降準信號發出後,社會融資總規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較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主要是票據融資、短期貸款上升比較快。這不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資金‘空轉’等行為,而且可能會帶來新的潛在風險」,對央行等提出批評。一位銀行相關人士認為,「部分銀行以企業的票據為擔保,從央行獲得低利率融資,然後用於購買投資商品」。

    

      5日李克強也提出「精準有效支援實體經濟,不能讓資金空轉或脫實向虛」,對銀行等進行了牽制,但是要求擴大民間融資的領導層和急於達成數值目標的一線之前還是有鴻溝出現。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向松祚警告稱,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必須實施結構改革。

  

      中國的設備投資趨冷在亞洲和歐洲引發出口下滑,中國經濟「變天」正在通過供應鏈對其他國家産生消極影響。中國領導層能否使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很大程度左右著世界經濟的前景。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原田逸策 北京 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