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預測:中美GDP不會逆轉

2022/12/16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12月14日發佈估算稱,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産總值(GDP)不會超過美國。去年該中心預測認為中美GDP在2033年逆轉。但由於防控疫情的餘波以及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強化,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下行。從長期來看,人口減少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也將成為絆腳石。

   

      日前發佈了亞洲及太平洋18個國家和地區的截至203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在每年12月公佈考慮到最近政策和經濟局勢的最新推算值。

   

      在新冠病毒蔓延開始的2020年的預測中,推算稱中國通過疫情的較早防控而最先啟動經濟正常化,到2028年將發生中美逆轉。在2021年的預測中認為,中國政府對IT(資訊化技術)公司的監管強化將阻礙技術創新,逆轉時間推遲至2033年。

 

 

      2022年的最新預測稱,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下行。2030年代的實際增長率將跌破3%,2035年放緩至2.2%。與美國(1.8%)基本持平,比2021年預測的數值低0.8個百分點。從名義GDP來看的經濟規模將逐漸接近美國,但到2035年僅為美國的87%。

 

      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主要有2個。

 

     其一是採取嚴格出行限制等的新冠清零政策。中國7日發佈了優化措施,但北京市等地的感染人數正在增加。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預測認為,包括與海外往來在內,限制在事實上解除要等到2025年。

 

      還存在疫情防控政策的後遺症。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上海市封城導致經濟惡化的4月創出歷史最低。最近的10月也僅為相同水準。家庭的節約意識正在常態化,消除對未來的擔憂並非易事。

 

      另一個原因則是美國的對華出口管制的強化。美國拜登政府10月將有關尖端半導體等的與中國企業交易改為商務部的許可制。在2023年1月開幕的新一屆國會上,奪回眾議院多數派的共和黨也將推動對中國強硬的政策。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分析稱,這2個因素將導致中國生産效率提高的速度放慢。在台灣有事風險加劇的情境之下,海外企業的「去中國化」加速,對華投資的減少將進一步拉低增長。

 

      從長期來看,人口減少將成為中國經濟的絆腳石。聯合國的最新推算顯示,中國的總人口已經在2022年7月1日轉為減少。由於生産效率上升的勢頭減弱疊加勞動力短缺,「2036年以後也不會發生中美逆轉」。

 

 (Reuters)

 

       中國共産黨在10月修改的黨章中提出了到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的2個長期目標。2035年目標的核心是將每人平均名義GDP提高至中等已開發國家水準。

 

       雖然並未提出具體數值,但據稱考慮到在3萬美元左右的義大利和西班牙。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預測認為,截至2035年將達到2萬5745美元(按目前的匯率約為349萬日元)。比2年前的預測減少8.6%。

 

      共産黨章程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從經濟到軍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在關鍵的經濟領域,與美國的差距有可能難以縮小。美國的出口管制、防疫政策、加強對IT企業等監管和房地産市場調整等自己造成的問題或將長期産生負面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