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宏 為日經中文網撰稿:「日本經濟出現衰退」,中國不少「愛國青年」經常這樣説。日本經濟的確停滯不前,但是説衰退則有些過了。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日本GDP的2倍以上,估計很多人是基於這一數值而提出日本衰退論的。但是,不能僅僅根據GDP的規模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否富裕和強大。中國的「愛國青年」也許並不了解GDP。
GDP並不是資産的總和。GDP是指在國內一定時間內創造的附加值的總和。通常以3個月、一年為期計算。中國的GDP超過日本只是代表中國在3個月或是1年內創造的附加值比日本多。過去創造出的價值不包含在現在的GDP中。10年前建造的房屋或是以前存的錢都不包含在GDP中。
中國人到日本的農村地區旅遊,會驚訝地表示「日本農民住著別墅一樣的豪華房屋,日本哪衰退了」,這就是典型的對GDP存在誤解。豪華的房屋也許是10年前建造的。一個國家和社會是否富足不能以當前的GDP來衡量,過去積累了多少財富也很重要。日本2015年底家庭的金融資産同比增加1.7%,達到1741萬億日元,創歷史最高紀錄。民營企業的現金和存款額也達到創歷史新高的246萬億日元。
重要的事情再説一次,GDP是指在國內一定時期內創造的附加值的總和。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和地區的GDP相對高。中國有14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日本的人口只有1.25億。而且中國的人口持續增加,日本的人口卻在逐漸減少。當然是生産者(或者説消費者)眾多的中國的GDP更高。但是從每人平均GDP來看,日本要高於中國。
此外匯率變動也讓誤解更深。比較國家與國家的GDP之際,使用的單位是美元。本國貨幣對美元匯率越高,換算成美元的GDP就越高。日本政府不希望日元升值,通過大量向市場供應貨幣來促進日元貶值。其原因在於,日元貶值會促進出口,對日本經濟的增長有益。也就是説日本主動使換算成美元的GDP變少了。在日本的日元貶值政策下,中國換算成美元的GDP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裏幾乎達到日本的兩倍。實際上並不是經濟的實態發生變化,只是衡量標準變化了。
導致誤解的主要原因在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日本處於物價持續下降的通貨緊縮狀態,而中國則是物價持續上漲的通貨膨脹。如果物價上漲,名義GDP(不考慮物價變動的數值)金額就將隨之增大。但是,在通貨膨脹狀態下,如果日常用品的物價出現上漲,就無法感到生活富裕。住房價格越上漲,GDP越會增加,但買房子的人的住房貸款還款額也將增加。即使工資稍有上漲,個人生活或許也未必變得輕鬆。
與中國相反,日本處於通貨緊縮狀態,物價一直在持續下降。這樣一來,名義GDP不可能增加。日本的名義GDP與2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增長。但是,與上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經濟黃金時代相比,食品和服裝的價格出現下降,住宅樓價格變得便宜。雖然名義GDP並未增加,但靠同樣的工資就能過上比20年前富裕得多的生活。
按考慮物價水準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IMF推算)來看,1990年日本GDP達到2.36萬億美元,而2015年達到4.83萬億美元,翻了一番還多。當然,通貨緊縮有可能導致企業投資意願降低,導致勞動者的收入下降(或收入較低的非正規就業者增加),不能對此置之不理。因此,安倍政權轉向了有意創造通貨膨脹的「安倍經濟學」政策。
誤解最突出的原因是,在國外創造的附加值只會成為相應國家的GDP這一基本思維仍未得到理解。假設日本豐田在中國生産汽車,將成為中國的GDP。不會帶來日本GDP的增加。當然,如果通過投資中國而賺到的金錢回到日本,日本的資金將增加,但這未包含在GDP之內,而是通過國民總收入(GNI)這個概念、或者國民生産總值(GNP)這個概念體現出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