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府分析報告:中國不良債權證券化增46%

2024/02/29


      日本內閣府2月28日發佈分析報告稱,2023年中國以銀行持有的不良債權為擔保的證券化商品的發行額同比增長46%。中國房地産市場的低迷波及到了地方政府和家庭經濟,低增長有長期化的擔憂。

 

      如果經濟繼續停滯,證券化商品的違約情況增加,將會導致未來性風險。

 

      日本內閣府在每年公佈兩次《世界經濟潮流》的報告,此次就目前的中國經濟形勢指出,復甦動向出現了原地踏步的跡象。同時提出,如果房地産市場低迷狀態長期化,「不僅短期內經濟會原地踏步,而且有中長期內停止增長的擔憂」。

 

 

      中國的房地産開發投資2022~2023年同比連續減少1成左右。因房地産企業資金週轉緊張,企業有可能已經開始進行「資産負債表調整」,優先壓縮負債,抑制投資等積極的經濟活動。

 

      截至2023年9月,中國房地産貸款餘額在名義GDP中的佔比達到41.8%。雖然2020年8月採取房地産企業貸款管制措施後,這一比例緩慢下降,但與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20%相比,仍處於很高的水準。

 

      從房地産等非金融資産在國內總資産中的佔比來看,截至2019年年末,中國為39.0%,與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相當。1989年年末時,日本的這一比例為41.0%。中國存在向房地産過度投資的傾向,日本內閣府認為調整可能會長期化。

 

      如果低增長狀態長期持續,可能會對整個金融系統産生影響。

 

      日本內閣府以中國民間資料庫中的數據為基礎,按年度調查了將不良債權轉化為證券商品的發行額,2023年為466億元,比2022年(320億元)增長46%。而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長率都不到10%。

 

      從2023年的具體情況來看,容易受房地産市場低迷影響的住房貸款的證券化佔到總量的5成。2023年住房貸款為236億元,增至上年2.5倍。

 


   

      據日本內閣府介紹,在中國,晚支付超過90天的情況等被視作不良債權。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2023年要求針對銀行的不良債權準備大量準備金,有可能進行不良債權的表外處理。

 

      如果證券化商品的債務違約增加,將萌生風險。日本內閣府指出:「需要繼續關注有沒有出現向金融市場過度轉移風險的情況」。

 

      財政惡化的地方政府和籌資惡化的地方融資平臺(地方政府的籌資機構)面臨的風險也有可能波及金融機構。

 

      中國金融當局作為政策應對,表示了金融機構應該答應地方融資平臺延長債務償還期限及借新還舊的方針。

 

中國建設中的住宅樓(資料圖)

 

      目前,也有觀點認為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率比中國金融當局公佈的數值(2023年7~9月期)的1.6%惡化。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推測,中國截至2019年的不良債權率比官方公佈的數值高2~3個百分點左右。

 

      影響還波及家庭。2023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上漲了6.3%。與同比上漲8~10%左右的新冠疫情前相比,趨於放緩。從土地等獲得的財産收入的增長萎縮是一大原因。

 

     2014年~2021年,財産收入平均將可支配收入推高了0.82個百分點,而2023年只推高了0.37個百分點。日本內閣府分析認為,房地産市場的低迷「是疫情結束後仍抑制消費增長的一大原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