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來的中國産能過剩

2014/07/18


      映入眼簾的是黑色苫布覆蓋的高約3米的小山包。透過苫布的縫隙可以隱約看到閃著黑光的煤炭。5月下旬,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民營鋼鐵企業唐山市興業工貿公司,鋼鐵原料被堆積如山。

    興業工貿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廠區內佔地近50平米的高爐如今已是銹跡斑斑。該企業是2013年11月24日被河北省政府強制關停設備的鋼鐵企業之一。據當地媒體報道,僅在這一天,興業工貿等河北省內8家企業的10座高爐被永久性停止運作。

    難以削減的鋼鐵産能

    中國的粗鋼産量佔到了世界市場的一半。而河北省的産量則佔到中國的4分之1。在唐山,不僅擁有世界第3大鋼鐵企業河北鋼鐵集團旗下的唐山鋼鐵總部,而且類似於興業工貿的民營鋼鐵企業也比比皆是。唐山市去年的粗鋼産量超過8000萬噸,接近整個河北省産量的一半。也因此被認為是加劇首都北京大氣污染的源頭之一而廣受批評。

    河北省政府提出了在2017年之前,淘汰年産能達6000萬噸的過剩設備,重組小規模鋼鐵廠的整治方針。據報道,今年2月,唐山和秦皇島等5個地區關停了15家企業的16座高爐。或許是由此産生的效果,今年1~3月河北省粗鋼産量降至5021.1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4.6%,在産量上減少了244萬噸。

    河北省之所以積極削減過剩産能,是因為中國國務院於2013年10月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這5個嚴重産能過剩行業發出了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堅決遏制産能盲目擴張,堅持尊重市場規律,同時促進淘汰和重組。各地方政府正在根據意見加以應對。

中國江蘇省江陰華西鋼鐵廠
    此前一直優待當地國有鋼鐵企業的地方政府也出現了「政策轉向」的苗頭。以內陸地區的重慶市為例,當地的代表性重工業企業重慶鋼鐵2012年獲得的政府補貼是2億元,但2013年則被壓縮至了393萬元。市場也有對地方政府此舉表示期待的聲音,有外資系分析師認為,「看來這次地方政府是要動真的了」。

    但是,即使地方政府採取一些措施,在世界最大鋼鐵生産國所能得到的效果也似乎微乎其微。在中國,江蘇省的粗鋼産量僅次於河北。江蘇省今年1~3月的粗鋼産量為2362萬噸,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換算為産量為234.3萬噸。也就是説,江蘇省增加的産能正好抵消了河北省所減少的量。

     嚴冬已經到來?

    今年4月,中國的日均粗鋼産量約為230萬噸,創出了歷史新高。即使與去年底相比,增長也達到了14%。英國大型諮詢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 PLL)的邁克·埃利奧特(Mike Elliott)認為「中國的鋼材需求增速今年在3%左右」。中國企業的增産速度遠遠超過這種需求預期。鋼材市場正在面臨歷史性的價格下跌。

    上海市郊外的鋼材市場「松江鋼材城」。一度被認為是雲集了2000家鋼鐵貿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鋼材市場,如今已經門可羅雀,關門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從去年起生意就很糟糕」,記者走訪了一家正在營業的門市,看管店面的一位男子不耐煩地回答。

     嚴冬已經到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劉振江日益感到受到了危機。該協會發佈的中國鋼材價格指數目前已經跌返20年前的水準。1~3月重點鋼鐵企業約80家的稅前損益合計金額出現了23億2900萬元的虧損。


      對中國引發的鋼材市場的行情低迷。其他國家的競爭企業也發出了抱怨的聲音。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中國企業在這個時候還在增加産量」,南韓大型鋼鐵企業浦項製鐵公司燃料室室長毫不掩飾的對此感到的不快。由於韓元升值,南韓企業在高附加值産品領域與日本企業的競爭加劇。而在通用品領域,由於中國企業的增産攻勢,浦項也受到價格下跌的困擾。「被夾在日本企業和中國企業之間,有可能喪失競爭力」,南韓鋼鐵行業對這種「三明治現象」的擔憂在加強。

     與此同時,2013財年(截至2014年3月)出現2427億日元最終虧損的世界第2大鋼鐵企業——日本新日鐵住金也並非高枕無憂。在作為大本營的日本市場,新日鐵住金借助日元貶值的東風,實現了汽車用鋼板領域的增長,而(日本地震災區等)重建需求也將支撐建築和土木工程的鋼鐵需求。但是,如果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則是「中國的增産延緩了行情復甦的時間」。對這一狀況,該公司社長進藤孝生也很苦惱。

    中國企業的增産意願仍然旺盛。據中國鋼鐵相關網站「中聯鋼網」統計,2014年中國將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作。年設計産能為3500萬噸。雖然與2013年新增加的7000萬噸相比減少了約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産能仍將持續被增強。

     也許不僅僅是鋼鐵

    「或許會重蹈鋼鐵業的覆轍」,其他行業也開始對此擔憂。平板玻璃是中國政府認定的五大嚴重産能過剩行業之一。據中國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證券統計,中國全境已有290條平板玻璃生産線,今年預計還將新增42條。

     平板玻璃也和鋼材一樣受供給過剩影響價格出現下滑。由於中國房地産行情萎靡不振,當前庫存正快速膨脹。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開始通過出口來謀求生機。中國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平板玻璃的出口量為175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1.4%,出口額增至了1億3165萬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為東南亞國家,隔熱性能優良的高性能建築玻璃似乎實現了出口增加。

    對此,日本企業已坐臥不寧。日本平板玻璃廠商高管憂慮的表示「難免要在處於領先優勢的市場展開競爭」。日本平板玻璃企業在泰國等地擁有生産基地,在東南亞處於領先優勢。然而,價格便宜10~20%左右的中國産平板玻璃已開始大舉湧入該市場。

    即使業績惡化也要增産的背後

     中國的産能過剩正在動搖全世界。為何中國企業一定要增産到導致業績惡化的程度呢?

     其原因在於中國難以動搖的「增長神話」。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中國持續在地方城市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國有鋼鐵企業寶鋼集團的總經理何文波認為到2018~2020年中國的鋼材消費量將持續增長。在需求增長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極少有減産的想法。

     此外,地方政府官員的「GDP至上主義」根深蒂固。改革開放35年多以來, 中國一貫最優先經濟增長。通過出售土地使用權來吸引企業入駐,從而創造就業和稅收。地方官員一直靠追求這種發展模式獲得政績。

    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郊外的民營鋼鐵企業「東方特鋼」的煙囪冒著滾滾濃煙。東方特鋼的土地和設備本歸「鐵本鋼鐵」所有。鐵本鋼鐵就是因2004年取得了增産用的工業用地,激怒了時任總理溫家寶的民營鋼企。溫家寶為此做出指示,要求嚴厲查處相關責任人。但是雖然鐵本後來破産,但是其年産能達130萬噸的生産設備卻被保留了下來,於2009年被東方特鋼接管。雖曾經遭到過時任總理的嚴厲批評,但事後這些設備還是被照常的運作著。過剩設備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希望喪失生産能力的地方保護主義,因為這些生産能力可以創造就業和稅收。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郁義鴻教授指出,不管中央怎麼強調不得一味重視GDP ,提倡重視節能和環保,但實際貫徹到一線卻絕非易事。

    中國的現實
 
      今年5月,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走訪了相關報道中提到的今年2月被關停2座高爐的河北省秦皇島市的民營鋼鐵廠。在這裡看到的是加滿了原料碳的高爐。門衛坦然地説:「(高爐)週末也不休息」。然而,該鋼鐵廠的員工卻要強行刪去我們拍攝的照片,這些舉動不禁令人懷疑該鋼鐵廠是在「違法作業」。


      文章開始提到的唐山興業工貿也有可疑之處。周圍的居民表示「(公司)幾年前就倒閉了」。佈滿了灰塵的門衛亭散落著報紙,顯示的日期是2011年4月29日。興業工貿可能在三年前就已經陷於停産。

    地方政府對違法作業視而不見,而對外卻對宣佈淘汰早已停産的設備。此舉對化解眼下的供給過剩不會有任何裨益。

    一方面,中央施加給地方政府的壓力確乎是增強了。沿海地區的地方政府相關人士發牢騷稱,現在的形勢是不得不遵照上面(中央政府)的指示辦事。其原因在於2012年秋季上台的新一屆領導層持續開展的反腐敗運動。據稱,地方政府官員擔心即使是過分保護本地企業也可能被視為瀆職。

    只要中央加強監管,所謂淘汰設備的表面工作就會減少嗎?從這點上反映的或許是不進行集權管理就無法掌控全局的中國的現實……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